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服务社会的热情。2025年7月21日-7月25日,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F028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苑社区,为当地一至三年级儿童开展主题科普活动,以“科技+人文”双主线课程,将知识传递与精神传承融入互动体验,用实际行动诠释高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
为让科普活动贴合低龄儿童认知特点,RF028团队提前两周深入社区调研,与工作人员充分沟通,精准把握孩子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性。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具:准备动画视频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制作积木模型让算法逻辑可触摸,采购彩纸黏土让创作成果能留存,力求让孩子们在“听、看、做”的过程中深度理解知识,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活动现场,两堂特色课程依次展开,引发孩子们热烈反响。在“我是AI探索家”课堂上,主讲人胡若涵以“智能音箱如何听懂人类语言”的提问切入,迅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随后播放的《AI的一天》动画短片,生动展示AI在医疗、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场景,让孩子们直观感受科技魅力。在“算法积木”互动环节,胡若涵耐心讲解“红色积木代表声音输入、蓝色积木代表数据处理、绿色积木代表结果输出”,引导孩子们动手搭建“简易语音识别模型”。五年级学生小明成功搭建后兴奋呼喊“我的‘机器人’能回答‘你好’啦”,现场氛围热烈。当看到AI绘画生成“未来社区”的视频时,孩子们更是惊叹连连,纷纷表达“长大要造会种花的机器人”的美好愿景。
第二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主题课上,主讲人王诗颖以故事化的方式讲述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人生。她结合杂交水稻与普通水稻的产量数据,用“一粒种子养活亿万人”的生动案例,诠释坚持与奉献的精神内涵;当提及袁隆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时,孩子们自发鼓掌,敬意油然而生。七岁的小雨天真提问“袁爷爷是不是像超人一样厉害”,王诗颖温柔回应“超人会飞,但袁爷爷用科学让更多人吃饱饭,他也是我们的英雄”,简单的对话让科学精神与奉献品质深深扎根孩子心中。课后,小雨在反馈表上认真写下“我要好好吃饭,不浪费袁爷爷的粮食”,展现出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为深化知识理解、延伸课堂效果,团队还设计“AI机器人折纸”与“稻穗黏土画”手工环节。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用彩纸折叠带“摄像头眼睛”的机器人,用绿色黏土捏出沉甸甸的稻穗,纷纷举起作品自豪展示“我的机器人会帮农民浇水”“我的稻穗要送给袁爷爷”,纯真的话语与灿烂的笑容,成为夏日里最动人的画面。社区工作人员李阿姨感慨:“现在的孩子真幸福,既能玩又能学,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此外,团队为每位孩子准备“科学成长手册”,鼓励他们记录日常“小发现”,让探索精神延续到课后生活。 活动结束后,各方反馈好评如潮。志愿者小向分享道:“有个孩子课后追着我问‘AI能不能帮袁爷爷种更多水稻’,这种跨学科的联想特别打动我,说明孩子们真的在思考。”带队老师王津隆总结时提及暖心细节:“手工环节中,几个大孩子主动帮助低年级小朋友折纸,这种互助精神正是我们希望传递的。从课程设计到现场应变,学生们充分展现了责任感与行动力。”
此次社区科普活动,历时两小时,覆盖30余名儿童,不仅让孩子们触摸到科技的温度、领悟到科学的精神,更让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的学子们在实践中深化了“知识服务社会”的认知。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言:“AI与袁隆平爷爷的主题看似不同,却有着共同的核心——都源于人类‘让世界变更好’的初心。我们希望通过活动告诉孩子们,无论未来选择科技研发还是农业探索,只要心怀热爱、坚持奋斗,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青春助力实践,行动传递温暖。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RF028团队以暑期社会实践为纽带,搭建起高校与社区的互动桥梁,既为孩子们种下探索、奉献、梦想的种子,也为高校学子践行社会责任、提升综合能力提供了生动实践范本,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与风采。(通讯员:王诗颖、郭羿霏、胡若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