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西南财经大学贾晋研究员团队组织完成的《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正式出版。该成果是在前期连续出版2018年、2019年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重点任务展开的阶段性研究,致力于通过科学指标体系衡量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进展水平、区域差异与结构特征,为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系统参考。 本次报告延续“以测促评、以评促改、以改促进”的逻辑主线,构建了以“底线任务—产业逻辑—活力赋能—要素保障—共同富裕”为五大核心维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涵盖综合指数与七类专项发展指数的分析体系,实现了对省、市、县不同层级乡村振兴情况的实证评估。 在综合指数部分,课题组在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等政策内容,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与国际多维贫困指数(MPI)、社会进步指数(SPI)等方法,最终遴选出5个目标维度、16个准则维度和32项细分量化指标,对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测度与排序。 除综合指标外,课题组还重点推出七类专项发展指数,包括:防止规模性返贫指数、食物安全发展指数、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数字乡村发展指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指数等。这些指数不仅理论创新力度强,更体现出扎根现实问题、服务政策落地的应用导向。 例如,在食物安全发展指数中,报告以“大食物观”为理论基础,提出由食物购买能力、消费结构、资源承载能力与食物自给能力构成的逻辑链条,并通过耕地压力指数、居民膳食结构等量化指标进行测度。测算结果显示,全国食物安全整体处于“轻度不安全”状态,仅有少数省份达到“基本安全”水平,凸显了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过程中的挑战。 又如,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发展指数”中,课题组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村庄宜居开放”“乡土宜业兴业”“社会和谐文明”“生态美丽宜人”四个维度细化为四级指标体系,对各地乡村生活质量、生态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就业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系统评价,体现出乡村振兴中的整体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要求。 本报告还通过典型地区案例、阶段性发展特征分析与趋势判断,为基层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提供了参考模板。无论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还是完善治理能力、加强基层统筹联动,报告所构建的体系都提供了系统化的量化依据。 《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研究报告(2022)》的出版,将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推进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撑与测度工具,是观察和引导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学术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