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儿童菌斑显色牙膏 牙周炎专用漱口水 白癜风免费计划 孕妇早餐石子膜 富平柿饼全国顶尖 全国软文营销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新闻传播】
《沂蒙乡战》:以文为媒传薪火 ——山东政法学院宋健副教授解读沂蒙精神的当代传播
2025-10-13 08:52:54 来源: 作者: 浏览:20

2025年10月12日上午,山东省沂蒙文化研究会在济南举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沂蒙乡战》座谈会。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宋健《以文为媒传薪火》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从对《沂蒙乡战》的研究切入,深入剖析沂蒙精神的当代传播逻辑,为沂蒙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学术视角与实践思路。

宋健首先高度评价了杨文学先生《沂蒙乡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认为,以非虚构文学作为沂蒙精神传播研究的切入点,核心在于对“微观历史传播力”的关注。宋健指出,传统研究多聚焦重大战役与英雄人物,而乡战叙事记录的是普通民众的抗争细节——沂南“庄户剧团”用“拉魂腔”编唱参军故事、农民用桦树皮课本传递抗战信念,这些具体场景恰恰是精神传承的活载体。“宏大历史定调,乡土叙事让精神可感可知”,正如《沂蒙小调》从《打黄沙会》演化而来,乡野声音正是成就沂蒙精神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沂蒙乡战》的文本分析,宋健提出“三维传播逻辑”,用以解读沂蒙文化的传承机制。其一为“在地性传播”,从抗战时期的牛棚剧场、移动识字班,到如今的校园宣讲课,始终扎根乡土开展传播实践;其二是“媒介转化呈现”,从油印报纸《大众日报》到当代纪录片,尽管媒介不断迭代,但沂蒙精神的内核始终未变;其三为“代际传递逻辑”,以赵志全的无私奉献为例,其精神与战争年代移民精神一脉相承,印证沂蒙精神在实践中完成代际接力。

结合自身传媒研究背景,宋健就沂蒙精神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传播提出关键路径——“传统符号的现代转译”。他举例说明,《沂蒙山小调》被柬埔寨公主演唱,证明经典文本具备跨文化传播潜力。

针对当前沂蒙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宋健直言“同质化”与“浅表化”问题突出。他表示,部分传播仅停留在“红嫂”“支前”等经典符号,缺乏对新时代精神内涵的挖掘,而临沂评选新“沂蒙六姐妹”的实践,正是精神在当代的鲜活注脚。为破解这一难题,宋健建议,沂蒙文化研究院应着手建立“沂蒙精神传播案例库”,系统收录企业、社区等不同场景下的传承实践,为传播工作提供丰富参考。

作为高校研究者,宋健始终强调学术研究需“扎得深、传得远”。《沂蒙乡战》研究耗时三年,杨文学梳理了200余位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扎实的田野调查为研究奠定坚实基础,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方法论支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以文为媒”的理念。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娱乐
健康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