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思路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使命担当,“津青向鲁”实践团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以“青春力量下沉乡村,多维赋能全面振兴”为导向,聚焦教育赋能、文化传承、产业助力、红色研学、安全守护五大领域,通过开展“六点半课堂”、特色产业调研、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教育学习、安全知识宣讲等活动,助力乡村教育提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及安全治理,推动校地资源联动,为张炉集镇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二、实施举措 “津青向鲁”实践团成员从各自家乡出发,抵达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在仁义李村及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当地政府及企业对实践团给予积极支持,双方协同推进各项活动落地,形成“校地联动、双向赋能”的实践格局。 (一)教育赋能,筑牢乡村童心成长基石 走进仁义李村的“六点半课堂”,一股温馨而充满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团队成员们为乡村儿童量身打造的教育乐园。团队成员们根据孩子们的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了个性化的学业辅导方案。从一对一的耐心答疑,到学习方法上的细致指导,团队成员们力求为每一个孩子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团队成员们还创新性地举办了趣味知识竞赛,将枯燥的学科知识融入“抢答比拼”“协作闯关”等趣味环节中。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为提升儿童科学素养,实践团联合当地志愿者开设科普课堂。“牛奶烟花”实验中,借助色素与洗洁精的化学反应直观呈现表面张力原理;科技展示环节,红外感应相机、水下探测机器人等实物教具揭开前沿技术面纱;“吸管吹球”实验则让抽象的流体力学知识具象化,在动手实践中培育科学思维。
图为实践团联合当地学志愿者在进行“牛奶烟花”实验。津青向鲁实践团 供图。 (二)文化浸润,激活乡土文脉传承活力 在仁义李村,团队成员们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队成员们精心打造了“童趣小课堂”系列课程,其中“漆扇创作”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在团队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亲手制作出一把把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漆扇,不仅体验了传统漆艺的匠心独运,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美学的博大精深。 书法体验课上,团队成员们建立了“基础技法—文化内涵—实践创作”的三阶教学体系。从执笔规范到运笔节奏,再到章法布局,孩子们在笔墨的研习中,逐渐领悟到了汉字的形神之美和中华书法文化的深厚底蕴。 此外,“纸杯风车”手工实践活动则以废旧材料再生为理念,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中体会到了循环经济的乐趣和生态环保的重要性。而蜡染体验课程更是让孩子们在传统工艺的实践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乡土情感联结。
图为“纸杯风车”“蜡染”课程实践。津青向鲁实践团 供图。 (三)“好品进城”,助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围绕“好品进城”这一特色项目,“津青向鲁”实践团充分发挥经济与管理系的专业优势,组织成员深入张炉集镇的特色产业一线,开展了一系列详实的调研与宣传活动。 在恒昌香油厂,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传统香油“选籽—炒香—磨浆”古法工艺。从精选芝麻籽,经高温炒香,到石磨磨浆提炼出纯正香油,每一步都饱含匠心。成员们用镜头细致记录下这一系列工艺流程,留下珍贵影像资料。 穆香斋牛羊肉批发厂是实践团调研的另一站。在这里,成员们见证了牛羊肉从源头到市场的全过程。从严格的品质把控,到精细的分割包装,穆香斋始终坚持以高品质赢得市场认可。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拍摄了牛羊肉处理的每一个关键环节,还与老板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企业在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需求与挑战。 细马庄村蜂蜜厂则给实践团成员们带来了另一番体验。在这里,成员们亲眼见证了蜂蜜从蜂巢到灌装的过程。从蜂箱的精心管理,到蜂蜜的提取与过滤,再到最终的灌装与包装,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自然与健康的理念。实践团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将细马庄村蜂蜜的纯正与美味传递给更多消费者,助力乡村蜂蜜产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葡萄种植园和西红柿秧苗基地是实践团调研的最后两站。在葡萄种植园里,成员们被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所吸引,它们不仅色泽诱人,而且口感鲜美。通过与果农的交流,实践团了解了藤稔葡萄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知识。而在西红柿秧苗基地,成员们则见证了西红柿从育苗到移栽的全过程,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科技的魅力。实践团通过拍摄照片和视频,记录了葡萄和西红柿秧苗的培育与丰收场景,为乡村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红色研学,传承革命精神与家国情怀 为厚植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实践团前往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展主题学习。通过珍贵图片、朴素遗物与感人事迹,重温英模两度援藏、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的奉献历程,感受其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这场沉浸式学习,让成员们在缅怀中汲取奋进力量,坚定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
图为实践团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津青向鲁实践团 供图。 结合研学内容,实践团在张炉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展“津鲁同根情,文韵筑国防” 宣讲活动。团队成员讲述天津天后宫、山东聊城山陕会馆等津鲁两地历史建筑中的商贸文化交融故事,介绍“泥人张”“东昌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的传承脉络;邀请有军旅经历的成员讲解国防基础知识,结合典型案例说明“国无防不立”的道理,增强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五)安全守护,构建乡村儿童防护网络 针对乡村儿童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实践团联合聊城市中志协救援队、北京市众安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救援队专业队员通过情景模拟、典型案例深度剖析等方式,系统讲解防溺水“六不准”准则、火灾应急逃生技巧、汛期防涝避险要点等安全知识。孩子们在参与中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安全技能,更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团队成员们现场组织孩子们进行“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集体宣誓,并在安全承诺旗帜上郑重签名。推动安全承诺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自觉行动,为乡村儿童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
图为实践团联合聊城市中志协救援队、北京市众安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津青向鲁实践团 供图。 三、经验启示 此次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张炉集镇的实践经历,不仅是对乡村振兴一线的深度体察,更是成员们对自身认知与能力的全面锤炼。这段实践让成员们在理论与现实的碰撞中获得成长,也沉淀出对社会实践的深刻思考。 (一)有效沟通是融入基层的前提 初到张炉集镇时,实践团按预设方案推进工作,发现实际情况与设想存在差异。如“六点半课堂”筹备中,原计划以课本辅导为主,经与村民座谈得知,家长更希望孩子接触科学常识与兴趣拓展内容,实践团据此调整课程结构,新增科普实验与趣味活动,使课堂更贴合需求。 产业调研中,沟通的重要性更为明显。走访恒昌香油厂时,初期以标准化流程提问,所得信息较表面;后结合当地生产习惯与方言语境交流,才从工匠口中了解到“凭声响判断芝麻炒制火候”“石磨转速与香油风味的关联”等实操经验。这让实践团认识到,与基层群众沟通需摒弃预设视角,以尊重与倾听为基础,方能真正理解其需求与智慧。 (二)专业实践需立足实际场景 实践团始终注重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但此次活动让成员们对“理论落地”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细马庄村蜂蜜厂调研时,实践团曾基于品牌营销理论,提出“升级包装设计以提升产品溢价”的建议,却因忽视农户对成本控制的考量而未能推行。这一经历促使实践团重新审视乡村产业的实际条件——农户更关注“低成本、易操作”的推广方式。 (三)基层历练是青年成长的课堂 从初入乡村时的生疏,到离开时的熟稔;从面对儿童时的紧张,到组织活动时的从容;从调研时的无从下手,到形成完整报告的条理清晰——这些变化源于实践中的沉浸式体验。这些经历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事务构成的实践过程;青年的责任担当,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每一个行动中。基层是检验知识的考场,群众是传授经验的老师,唯有脚踏实地深入实践,才能真正理解社会肌理,锤炼过硬本领。 “青年要自找苦吃”“要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此次实践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坐标必须锚定国家需求,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增长智慧才干。“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未来,“津青向鲁”实践团成员将牢记嘱托,以更坚定的信念扎根基层、服务乡村,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助农兴农的实效,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沃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奋斗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