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的施工现场,混凝土输送管精准悬停在铝模上方。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完成灌注,激光测距仪显示标高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现场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项目青年党员何星佑紧紧攥着已被汗水浸湿的施工图纸,脸上终于露出如释重负的笑意。
作为项目部唯一兼具党员和研究生身份的新人,何星佑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党硕”。而他也从未辜负这个名号,始终走在项目攻坚克难最前沿。 在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化浪潮中,精度,已成为决定工程质量与进度的生命线。而在各类装配式节点施工中,一次成型反坎吊模的高度控制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构件安装是否严丝合缝、结构整体是否稳固可靠。 这是一道不容有失的精度难题。在过去,常见的做法是使用垫块支垫或钢管顶撑,手段粗放、调节僵化。施工中稍受振动,便极易发生偏移,导致吊模标高失准。其结果,往往是接缝处漏浆、尺寸偏差,不仅影响观感和质量,工人还不得不反复调整,费时又费力,是制约装配式施工效率与精度提升的“老大难”。 “传统做法已经跟不上工业化建造的节奏,我们必须拿出更精准、更可靠的解决方案!”面对挑战,何星佑果断站了出来。他找到项目技术总工尹亚宁和同门师兄冯晓,迅速组建党团技术攻坚小组,由他和团支书冯晓为主力、党员尹亚宁为技术指导,一同向这道精度难题发起冲锋。 攻坚伊始,困难重重。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标准产品可用,一切从零开始。那段时间,项目会议室深夜常常灯火通明。党团三人组查资料、画草图、做模拟,反复推演各种可能性。“既然没有合适的工具,我们就自己造!”怀着这样的决心,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可调节”与“稳定固定”两大核心诉求。 经过无数次构思、试制与推翻重来,一种新型的铝模可调节吊模高度固定器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它由上部的放射肋承力盘、中部的螺纹调节杆和下部的稳固底座组成,通过螺栓与铝模体系紧密连接,结构精巧、传力清晰。何星佑对照图纸一点点调整部件尺寸,确保每一个止水盘、每一颗螺母都咬合紧密、锁紧到位。 理论可行,更需实践检验。首次现场试验时,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调节杆转动阻力偏大、底座与基层偶尔打滑。攻坚小组没有丝毫气馁:何星佑挽起袖子,一遍遍调试、记录,带着工人反复优化旋转手感、增强底部防滑;冯晓则不断记录数据,反馈效果,细化操作指引。 终于,经过多轮优化,这项凝聚着党团青年智慧的固定器迎来了亮相:它可实现吊模高度的精准调节,操作简单、支撑牢固,克服了传统方式灵活性差、刚性不足的缺陷。 “越是创新的任务,越需要你们青年党员团员带头闯、带头干。”作为这段攻坚历程的见证者,项目书记程广昌称赞道。 随着新工法全面推广应用,现场施工面貌焕然一新。吊模标高一次校准成功率达100%,反坎随结构一次带出,平整度、垂直度显著提升,基本杜绝了因漏浆和尺寸偏差导致的返工,施工效率提升近30%。装配式施工的精度与速度,在这一环节实现了完美统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部钱禹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