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非遗传承与法治建设成为城市文化发展重要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政策,为“非遗+普法”融合提供制度支撑。这种融合不仅能借助非遗的文化吸引力破解普法难题,更能以法治保障非遗活态传承,实现双向赋能。 聊城市拥有聊城杂技、东昌木版年画等国家级、省级非遗资源,已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融合模式,如聊城东阿阿胶工业旅游项目等。但当前“非遗+普法”仍存短板,传统非遗形式单一缺乏普法吸引力、普法内容与地方非遗文化脱节、非遗本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如上种种导致“非遗+普法”实践中存在内容生硬、传播效果弱等困境。 针对上述情况,聊城需从多维度创新“非遗+普法”融合路径。一是内容上,挖掘非遗载体法治元素。例如可将民法典、知识产权法等融入东昌木版年画创作;可在临清贡砖技艺培训中嵌入版权保护知识;编写《聊城非遗中的法律故事》并开展教材进校园活动。二是形式上,依托新媒体赋能普法传播。可开发非遗普法互动小程序、VR皮影戏法律场景,制作“聊城非遗匠人说法”短视频。三是场景上,可在东昌湖景区设“非遗普法驿站”、沿黄流域借“黄河大集”开展“法治大篷车”巡演等。四是机制上,建议推动司法、文旅、民政等部门联合制定行动方案,组建“聊城非遗普法联盟”,完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聊城应多方筹措,为“非遗+普法”打造“内容活化—技术赋能—生态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播链路。 未来,聊城可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等,构建“非遗+普法”特色模式与效果评估体系,为地方文化传承与法治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宋健,山东政法学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聊城市法学会2025年度法学研究课题)《法治赋能与文化传承:聊城市“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发展研究》(ZXKT2025360)中期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