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秋的子夜,昌赣高铁沿线的风裹着寒意掠过橘林,刮得接触网的绝缘子嗡嗡作响。 通号工程局集团天津分公司第四项目部区域经理殷立军蹲在线路旁的作业平台上,看着光缆熔接机的显示屏,眉头拧成了道深沟——眼前的“288芯”光缆像块千斤石,压得他胸口发闷。满打满算四个半小时的天窗点,要完成一条288芯和一条48芯光缆的接续、测试及现场清理,这么大的工作量在往常至少需要6个小时。 老殷深吸一口气,右手轻快地向斜方下一挥,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今晚必须拿下。 老殷是同事口中的“第四项目部金点子”,现在是国家骨干网工程南昌局管段施工负责人,因为光缆接续的任务,他最近连觉都睡不安稳。一是这项目太重要——项目由京港高铁安九段、昌九段、昌赣段三部分组成,全长295.786公里,将为江西省“东数西算”战略实施提供关键支撑。二是施工质量影响太大——此次接续任务涉及京港高铁核心节点,光缆接续质量直接关系后续数据传输稳定性。 为打磨出高效可行的接续方案,他带领三位工班长,利用前期天窗对施工区域进行了反复踏勘,对既有弱电槽道内的使用空间、光缆接头盒的安装位置、光缆的接续位置、下引位置、盘留位置等进行了全方位数据采集与分析,最大限度规避施工风险。 9月底带领技术团队在向塘材料库房展开专题演练:3台熔接机接288芯,1台接48芯,4台机器同步作业。反复演练一方面验证了老殷方案的可行性,一方面帮助老殷形成了更优的作业流程。 老殷在演练总结会上拍了板:优化“剥缆-熔接-盘纤-测试”全流程,实行“流水作业+动态支援”机制。 为确保动态掌控全局,殷立军还要求班组长全员配备对讲机,以便随时调整。 10月15日0点整,天窗命令下达。 此时的老殷略显紧张,毕竟今天的实战十分重要,容不得一丝闪失。他看了眼手腕上的表深吸口气,站起身拍了拍工装下摆的尘土,声音比平时沉了几分:“按预案来,分3组,流水作业,一组剥缆、一组熔接、一组盘纤测试,每个人盯死自己的环节,一秒都别浪费。” 话音刚落,作业平台上立刻动了起来。李安祥守在熔接机旁,接过组员孙雨强递来的纤芯,左手捏着光纤夹具,右手持着剥线钳,动作快得几乎出了残影。剥涂覆层、用酒精棉擦拭、切割光纤,每一步都精准到毫米——光纤这东西娇贵,多划半毫米就可能断纤,返工一次就是几分钟的耽误。 “嘀!”熔接机屏幕上,两根纤芯缓缓对齐,电极放电,高温瞬间将纤芯熔接在一起。“测试组看结果!”老殷通过对讲机发出指令。“0.01dB,合格”,听到近乎“零损耗”的结果,,他松了口气。 时间像轨道上的列车,跑得飞快。凌晨2点,288芯光缆的第100根纤芯熔接完成,孙雨强那边的收容盘里,盘好的纤芯整整齐齐,像排列有序的琴弦。但老殷心里的弦没松:按这个速度,四个半小时最多完成260芯,还差28芯及封盒。 “48芯光缆熔接好了。”老殷立即调整部署:“48芯团队带设备支援288芯!”“调整节奏!”“熔接组加快速度,王建南来帮着盘纤,测试组提前做好准备,熔好一芯测一芯,别等整束完了再测!”。王建南接过孙雨强手里的盘纤盒,手指灵活地将熔接好的纤芯绕进盘纤槽,弧度均匀,不松不紧。这手艺,是他在天津电信维护班组十几年练出来的,闭着眼都不会出错。 凌晨3点半,距离天窗结束只剩1小时,老殷数了数220芯。风更凉了,刮在脸上像小刀子,可作业平台上的人却越干越热,有人干脆脱了外套。“再加把劲!”老殷吼了一声,声音有些沙哑。 最后的冲刺里,没人再说话,只有呼吸声和工具的响动。剥缆的手被光缆外皮磨得发红,熔接的眼睛盯着屏幕不敢眨,盘纤的手指已经有些僵硬……凌晨4点10分,当最后一根纤芯熔接完成,老殷终于直起腰,长长地舒了口气——比计划提前20分钟! 李安祥抹了把脸上的汗,笑着对老殷说:“咱们真干完了!” 老殷也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钢轨旁经年的裂纹,却透着股踏实的劲儿。此时天边已经泛起淡淡的鱼肚白,钢轨泛着冷光,光缆安静地躺在槽道里,像条沉睡的长龙。 收拾好工具,众人沿着轨道往回走。 走在晨光里,他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肩膀,老殷心里的那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不禁哼起了小曲“今天的工作匆匆忙忙,游刃有余……” 老殷知道,他和他的团队熔接的不只是纤芯,更是“东数西算”的信息动脉。这条国家骨干网贯通后,将实现京津冀与粤港澳大湾区数据高速传输,为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注入动力。 此时此刻,老殷最想的就是回去补个觉,晚上接着奔赴下一个天窗……( 供稿人:通号工程局天津分公司 吴玉松 孙雨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