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国际经贸竞争的本质日益聚焦于人才的竞争。新时代呼唤的,不仅是精通国际规则、熟悉市场运作的专业人士,更是心怀“国之大者”、能够于世界舞台上从容笃行、有效维护与发展国家利益的栋梁之才。因此,将家国情怀深植于人才培养的核心,使其成为新一代国际经贸人才的立身之本,已成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命题。 一、时代之问:为何家国情怀是“立身之本” 在传统认知中,国际经贸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外语能力、商务技能与跨文化沟通水平。这些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它们仅是人才构成的“硬件”基础。而家国情怀,则是决定其行为方向、价值选择与事业格局的“软件”灵魂,是其之所以能“立身”于世界、成就于时代的根本所在。 首先,家国情怀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定盘星”。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风险。一个缺乏家国情怀的经贸人才,可能在利益的驱使或个人发展的考量下,做出有损国家长远经济利益与产业安全的短视行为。反之,心怀家国之士,则能始终以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利益为基本遵循,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摩擦与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坚守原则底线。 其次,家国情怀是驱动持续学习与创新的“内驱力”。国际经贸领域知识迭代迅速,规则演进频繁。纯粹为个人职业发展而学习,动力或有极限。而当学习与国家战略、民族复兴的宏图相连时,则会激发出更为持久和强大的内在动力。这种情怀促使人才主动关注国家亟需突破的“卡脖子”技术背后的贸易问题,钻研国际规则制定的前沿动态,以期在关键领域为国家争取话语权。 最后,家国情怀是赢得国际尊重与信任的“通行证”。在国际商业交往中,一个对自身文化有深刻认同、对祖国抱有深厚情感的个体,往往更能展现出自信、坦诚与负责的形象。他们恪守商业道德,珍视国家信誉,其行为本身就构成了国家形象的一部分。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是建立长期、稳定国际商业关系的无形资本。 二、内涵之辨:新时代国际经贸人才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 家国情怀并非抽象空洞的概念,对于国际经贸人才而言,它具体体现为一种融于专业能力的价值立场与行为自觉。 其一,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底线思维。这意味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具备敏锐的风险意识,能自觉识别并规避可能危及国家关键产业、核心技术、数据主权等核心利益的行为,将国家经济安全内化为职业操守的一部分。 其二,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全局视野。新时代的国际经贸人才,应能深刻理解国家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深远意义,并主动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方向融入国家发展蓝图,在服务大局中实现个人价值。 其三,是传播中国商业文明的使者意识。他们不仅是生意人,更应是中华优秀商业文化(如诚信、互利、共赢)的传承者与传播者。在对外合作中,能够讲好中国企业的创新故事、中国市场的开放故事,促进中外文明的互学互鉴。 其四,是恪守职业道德与合规经营的行为规范。在国际商业环境中,严格遵守国内外法律法规与商业惯例,以最高的诚信标准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捍卫中国商界的集体声誉。 三、育才之道:如何将家国情怀深植于教育全過程 将家国情怀从理念倡导转化为人才的内在特质,需要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深刻变革,构建一个“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从“制器”到“育人”的升华。 必须摒弃将人才培养视为单纯技能训练的工具化倾向,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本真。要明确,我们培养的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人”,而非仅仅掌握谋生技能的“才”。这一理念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开关,统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评价标准的确立。 在课程体系上,要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 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在国际经贸专业教育中的高质量落地。这并非生硬嫁接,而是有机融合。例如,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可嵌入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历程的反思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在《国际贸易学》中,可剖析优秀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同时,应开设关于中国经济史、对外开放史、全球化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程,系统构建学生的知识背景与价值坐标。 在实践教学上,要实现校内培养与社会历练的同频共振。 家国情怀的培养,绝不能止于课堂。要大力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组织学生深入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致力于“走出去”的领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和实习,让他们在火热的经济建设一线感受时代脉搏与国家需求。开展模拟国际谈判、商业伦理辩论、基于真实案例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在复杂情境下做出符合国家利益判断的能力。 在师资建设上,要实现学术导师与业界导师的协同赋能。 一方面,提升专业教师对国情、世情的认知深度,鼓励他们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咨询。另一方面,积极聘请具有深厚家国情怀、丰富国际实务经验的政策专家、企业家、海外项目经理担任校外导师,通过讲座、研讨会、师徒制等形式,以其亲身经历和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鲜活的学习榜样。(湛江科技学院,张振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