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利润同比下降达61.25%,总营收同比下降10.78% —— 对于曾连续7年净利营收双增的中控技术[688777]而言,今年第三季度数据,可谓糟糕。 业绩说明会上,相关负责人并未就这一「反常」,予以正面及明确的回应。 仅表示:目前企业重心,偏倾在工业AI和机器人等「高潜力新兴业务」上。 言外之意,是高潜力的迸发,新业务的稳定;尚需时间,未来可期。 正如季报发布的同时,其创始人褚健,仍在国际石化大会上,信心满溢,高调宣介着「全球首款时间序列大模型」—— TPT。
TPT展示[图源:TPT官网] 2024年,由褚健主导,在DCS[集散控制系统]等传统领域里一骑绝尘的中控技术,开启了战略转型,疾速又决绝。 这艘巨型工业航船,以「ALL IN AI」为方向,再度启程。 之后,不管是褚健,还是高管们,言必及AI;高频率,多场合,不断阐述着的辉煌远景,仿佛近在眼前。 然而,破浪艰难。 明显表征之一,就是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暗涌已久的业绩大滑。 追踪细节,求证争议后;IA EYE认为,紧随潮流,布局AI,没有错 —— 但是,如若激进过分,猛烈太甚;面对的,势必是冰山座座,风雨阵阵。 豪赌OR失策:400亿工业巨企的AI震荡 18年前,杭州一家自动化控制系统企业,和中石化签订了合作项目。 看似不过是项目签约,但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从浙江大学走出来,名为中控的这家集团,终于冲破了霍尼韦尔及通用等知名外企,在国内重大工程高端市场上的长期垄断。 正如中控30周年庆时,褚健回顾起曾经艰辛,就表示道:要特别感谢,当时一起创业的金建祥教授。 褚健、金建祥、施一明,一直被业内誉为中控的「黄金组合」。
褚[中]、金[左]、施[右][图源:公开信息] 中控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背后的浙大先进控制研究所[现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 曾经的所长褚健,及其大弟子苏宏业;和副所长金建祥、施一明等人,曾并肩前进,所向披靡。 1993年,中控首套DCS研发运行成功,自2012年至今,实现了国内市场占有率14年连续第一。 2000年,中控成功研发高速现场总线EPA技术,成为领域内首被IEC认可的国际标准。 之后,中控集团不断在如九江石化、安庆石化、吉林石化等多个千万吨级大型炼油装置项目上,实现突破和稳定;业内口碑和营销规模,越发攀升。 2013 – 2017年的「褚健案」后,褚健,从曾经的学界名流,变为了商界明星。 其行事风格,更发生了「质变」。 出狱后,褚健的决策和行为,简而言之,就是非常迅速,非常彻底,非常冷酷,非常严厉。 2017年刑满释放的次日,褚健就发布「烈火计划」,以但丁《神曲》里的地狱[INFERNO]命名,以「彻底变革中控」。 然后,褚健通过仲裁,与时为中控集团总裁的金建祥,中控技术副总裁的贾勋慧,浙大工业控制研究所所长孙优贤等8人,共同签署了《代持股协议[合并]》。 协议正式以书面形式,共同表明确立代持关系:金建祥等人所持有的28.3%股份,系替褚健持有,褚健为该股份的实际出资人。 这样一来,褚健就名正言顺成为了中控系的实控人。 次年5月,褚健重点经营于宁波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蓝卓工业互联网[现更名蓝卓数字科技],宁波中控微电子等公司成立。 IA EYE经官方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至今,宁波给予褚健的政策资金,至少高达30余亿元。 2020年3月,中控技术在浙江省大举推进上市和并购的「凤凰行动2.0」时,递交了上市申请。 11月24日,中控技术[688777]科创板上市成功。 褚健身价则骤然过百亿,跻身福布斯全球富豪行列。 2023年,褚健以蓝卓为平台,首创出「1+2+N」的智慧工厂架构:1个工厂操作系统;2个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企业运营自动化];N个工业APPs。
1+2+N架构[图源:蓝卓官微] 2024年,褚健宣布「ALL IN AI」,并发布「流程工业首款AI时间序列大模型」TPT[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 2025年,TPT 2更新。 在褚健的评判里,TPT是工业AI进程里的「里程碑」式存在。 然而,不同于DCS,前述各种被赋予诸如世界级和引领性的产品,终究流于概念,市场冲杀价值,并未显露。 譬如TPT2,发布日累计预定订单企业518家,成交量112套,注册用户3268名。
TPT2发布宣传[图源:中控技术官微] 再譬如同样从自动化起家,再进行业务广泛延伸的汇川技术,2005年第三季度营收为111.53亿元,同比增长21.05%;净利12.86亿元,同比增长4.04%。 其前三季度营收316.63亿元,同比上涨24.67%;净利42.54亿元,同比上涨26.84%。 中控技术的数据则为:第三季度营收18.24亿元,同比下降12.52%;净利7753.06万元,同比下降61.25%。 前三季度营收56.54亿元,同比下滑10.78%;净利4.32亿元,同比下滑39.78%。 双方季报显示:汇川技术的业务主体,在于通用变频和伺服,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以及智慧电梯。 中控技术的业务主体,在于TPT时间序列大模型,ARR软件年费,以及机器人。 这样看来,差异和差距就一目了然:框架和概念,敌不过实体和硬件。 另外,IA EYE在查阅关联交易时发现,因长期为宁波蓝卓输血,中控技术又面临着来自「兄弟企业」的业绩需求压力。 如2023和2024年,中控技术向蓝卓购买商品及接受服务预计金额,均达1.5亿元。 这样一来,曾经因「褚健案」公众影响,和在DCS等版图上的积淀,一上市就备受期待,甚至被「夸大」[当时市值超600亿元,现410余亿元]的中控技术,在狂飙突进后,终究迎来了黑暗时刻。 黑暗袭来的「阴冷」,不仅在于业绩上的重压。 密集的高管「出走」,更凸显出这家工业巨企,在褚健重新归位后的「不同寻常」。 DCS和高速现场总线EPA研发上,都影响深远的金建祥,在中控集团和中控技术,曾分别位至总裁、董事长和副董事长。 在褚健及金建祥集合团队,展开攻关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施一明,则任职了集团副总裁、副董事长,技术公司副董事长。 施一明曾在相关演讲中,动情总结道:中控从小船变成了航母,「当年我们这批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也逐渐锻炼成为船长、大副、二副。」 不过,金建祥的权位,在褚健胞弟褚敏出现后,开始被「回收」。 2007年,褚健胞弟褚敏进入中控技术,仅两个月内,就历任了常务副总裁、代总裁和董事长。 而历经复杂过程,上市前,褚敏和金建祥二人股份数,分别演变为差距颇大的437.5万股和266万股。 2024年初,金建祥集团董事长,和上市公司副董事长职务,都遭解除。 之前,褚健释放后不久,施一明就已退出中控系高层行列。 除外,另一关键人物苏宏业,不仅离开了中控系,更和褚健官司不断。 司法信息显示,2022年至今,中控技术全资子公司中控软件,即对苏宏业展开了密集诉讼。 IA EYE了解到,金建祥脱离中控后,将精力全然转向了早于2010年成立,开展光热发电,和熔盐储能技术研究的可胜技术。 官网信息显示:可胜研发人员占比达70%,完全掌握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核心技术,及高海拔、高寒地区设备环境适应性,和电站建设运营技术,并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具体的青海落地项目中,则获得了全球首个年度实际发电量,超过年设计发电量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的成就。 今年9月,可胜技术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上市。 市场份额如今高达47.2%的可胜技术,自2023年开始盈利,2024年营收21.89亿元,较2022年猛增104倍。
金建祥的新事业[图源:可胜技术官微] 施一明负责的至控科技,已完成B轮亿级人民币融资。主营业务在于其在中控时,参与并熟悉的通信总线,PLC产品等;并因主导制定2项国际标准和9项国家标准,荣获过「中国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 因从浙大到中控的渊源,金施二人及所实控的公司,交流合作也较为紧密。 可以说,两人虽然失去了中控系高职,但都又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而失去了大副、二副们的船长褚健,则不断在宣扬着TPT等AI研发荣光,试图让中控,再次乘风破浪。 同时,褚健曾向宁波许下的,10年孵化出10家达标上市要求公司承诺,7年已至,尚无实质成果。 没有人说得清,和褚健一起,被视作「三驾马车」的金建祥和施一明,为何急速离开。 同样,没有人说得清,褚健看起来极其果断的决策,究竟是另有目的的豪赌;还是异于常人,精密估算阵痛后的「远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