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与底线工程,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从制度设计层面细化了产业、文化、治理等领域实施框架。当前,乡村振兴已从政策启动期迈入深度攻坚期,产业能级不高、要素流动不畅、治理效能待提升等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要素配置理论等学理基础,本文结合典型案例,从四大核心维度探析乡村全面振兴的协同逻辑与创新路径,为政策优化与实践推进提供学理支撑。 一、产业振兴:构建“安全保障-特色升级-三产融合”协同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引擎,其本质是依托比较优势理论,构建“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发展”的多元协同体系。理论逻辑上,需坚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底线,以农业现代化筑牢产业根基,契合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多元价值导向。 实践层面,我国通过耕地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等系统性举措,构建起粮食安全刚性保障机制,为产业多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色产业领域,庭院经济作为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创新衔接形态,通过“农户+合作社+市场”的组织化模式激活农村闲置生产要素,山东青州、浙江临安等地依托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品牌塑造,培育生态种植、手工文创等细分业态,形成“小庭院撬动大产业”的规模效应与示范价值。三产融合方面,“农业+文旅”“农业+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持续涌现,推动产业边界跨界重构,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生产、符号化传播破解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市场困境,为乡村产业注入持久内生动力。 二、文化振兴:实现“遗产保护-创新转化-认同建构”辩证统一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核心是基于文化认同理论,实现“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构建乡土特质鲜明的文化认同体系。从文化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载体,涵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习惯等多元形态,其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文化功能、重构文化价值,而非单纯的符号化保护。 保护层面,安徽黟县、福建仙游等地通过古村落系统性修缮、非遗工坊常态化运营,构建“活态传承”机制,使传统建筑、老手艺等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独特竞争优势。创新层面,数字技术打破乡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短视频、数字博物馆、VR非遗体验等新媒体形式,推动乡土文化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衔接,显著提升年轻群体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治理维度上来看,文明乡风建设依托“党组织引领+村规民约约束+文化载体赋能”的三元机制,文明乡风建设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进。通过党员带头践行新风尚、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准则、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乡村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文化认同从个体情感升华为群体共识,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治理现代化:搭建“县域统筹-基层自治-数字赋能”协同框架 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核心是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县域统筹+基层自治+数字赋能”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县域作为城乡衔接的关键节点,通过权力下放、资源下沉破解“乡级无权、县级有责”的治理困境。 基层治理层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体系,高度适配乡村社会结构与治理需求。针对“老龄化”、“空心村”等现实问题,浙江德清、广东英德等地兼顾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推广数字网格化管理、乡贤理事会+积分制等治理模式。这种“传统治理资源+现代数字技术”的融合路径,既充分保障村民的主体地位,又显著提升乡村治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水平,契合数字治理理论的技术赋能逻辑。 四、要素市场化配置:破解“流动不畅-供给不足-效率偏低”困境 要素市场化配置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核心是基于要素配置理论,构建“人才、资本、土地”三大核心要素顺畅流动的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本质是要素配置失衡,优质要素单向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发展面临“要素短缺”困境,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实现城乡要素双向高效流动。 人才方面,通过“定向培养+实践赋能”的双轨模式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土实用型人才,同时辅以薪酬补贴、住房保障、发展通道等激励政策,有效破解乡村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用得好”的难题。土地方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持续深化,浙江义乌、重庆大足等地通过确权赋能、收益合理分配等制度设计,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产权价值最大化。资本方面,农业供应链金融、“保险+信贷”等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涌现,有效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门槛,为乡村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资金保障,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当前仍面临种业创新滞后、城乡发展差距尚未根本缩小、要素流动制度障碍未完全破除等深层次挑战。未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向纵深发展,需聚焦三大核心发力点:以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深度融合;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活力,持续深化农村土地、金融、人才等关键领域改革,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以协同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产业、文化、治理、要素等核心维度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唯有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才能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筑牢乡村根基。(文/段东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