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在祖国之南的海口市江东新区,阳光明媚,生机盎然,一座“藏”在地下的高品质饮用水水厂装修正酣,百余名工人,正在为5万吨通水目标,做着最后冲刺…… 由中交一航局五公司承建的海口市江东新区高品质饮用水水厂项目,是亚洲首个净水直饮项目、首个下沉式净水工程,施工内容包括土建施工和净水工程施工。项目建成后将保障海口市近期40万人口、远期120万人口的高品质饮用水需求。 “面对着紧张的工期,项目部有‘三件法宝’保证着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生产副经理王毓池说到。
“三大法宝”最先发功的是“飞毛腿”—电动车。从项目部到地下箱体西坡道入口处有一段约2公里的狭窄道路,汽车无法通行,测量员一开始只能扛着仪器徒步开展工作,有紧急任务时,每天要往返好几趟。为了让测量员节省往返时间,项目部为测量员配备了两台电动车,大幅提升了通勤效率。 “这电动车可真是咱的‘飞毛腿’呀,让我们的赶路效率大大提升。”测量员莫甫笑着说道。有了电动车的助力,测量团队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施工测量,为水厂建设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
项目施工中,许多重要工作如管道压力试验、格栅调整、通水闸门接线、水泵带载调试等都是在地下箱体内进行。尽管有照明设备,但由于箱体空间大、结构复杂,光线无法均匀分布。有些区域的灯光被设备或墙体遮挡,给安全检查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这时,第二大法宝“千里眼”—手电筒接踵登场。“安全帽帽带系好,马虎不得!”“这里的脚手架螺丝有些松动,赶紧加固!”安全员蔡親晓一边用手电筒照亮脚手架,一边指挥工人加固松动的螺丝。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安全员详细检查施工现场每个细节,让安全隐患无所遁形。 视野盲区的问题迎刃而解,但人员的沟通上又遇到了新难题。由于地下箱体全部埋于地下,内部结构错综复杂,手机信号时常中断,想要找人沟通事情,都得满箱体里转来转去,耗时费力。而“顺风耳”—对讲机的引入,成为项目施工内外沟通的桥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工程部部长唐锦录手持对讲机,穿梭于各施工点之间,协调工序和资源。“这里的管道安装角度需要调整。”他通过对讲机下达指令,很快便得到了调度员吕凤交的响应:“收到,马上处理。”整个施工现场通过对讲机保持着畅通的联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推进。 这三件“法宝”,在水厂建设中各显神通,确保这座亚洲首个全地埋式高品质饮用水水厂如期完工,为海口市的市民带来优质饮用水,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文/图 赵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