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6 日至 12 日,广州航海学院数字经济与贸易学院筑梦青乡突击队走进增城区正果镇中西村,开展为期 7 天的 “三下乡” 实践活动。这支由 10 名队员和 1 名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在学院党委领导与团委支持下,扎根乡村一线,通过调研走访、文化挖掘、宣传推广等行动,用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留下了青春与乡土深度交融的印记。
精准筹备,锚定乡村所需 为让实践更贴合乡村实际,突击队早在 5 月就启动前期准备。5 月 19 日至 29 日,队员们通过问卷星收集 113 份有效数据,重点掌握公众对中西村宣传片的偏好;同步梳理村落基础信息:6.5 平方公里辖区内,25 个自然村星罗棋布,4227 名户籍人口中 1331 人常驻,7625 亩农田以荔枝、龙眼等作物为主,600 平方米蔬菜市场与 2600 平方米产业园构成发展基石,“广州市卫生村” 等荣誉更显村落底蕴。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实践锚定 “资源活化” 方向,筑牢行动根基。 深入一线,触摸乡土脉动 7 月 6 日,突击队抵达中西村后,第一时间与村委对接。村委王凤萍详细介绍村庄历史与特色资源,双方围绕 “资源转化文旅亮点” 深入研讨,明确重点任务及工作路径。队员们随即兵分多路展开调研,用脚步丈量变迁,用镜头记录发展,在实践中解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自然风光:徒步路线点亮文旅名片 太子坑穿越中西村的徒步路线并非大众皆知的文旅亮点。队员们经村委委员介绍后,将其列为重点宣传对象,专程采访记录:这条全程约 5 公里的路线,累计爬升 105 米、下降 231 米,最高海拔 279 米,前半段为平整水泥路,后半段为野趣横生的碎石路。队员们立足于中西村拍摄村庄错落与农田叠翠的景致,定格 “既藏自然野趣,亦含村落温情” 的田园画面,为文旅宣传积累了鲜活素材。
村容村貌:点滴变迁映照民生温度 队员们以 “五度走访党群服务中心、三赴石子布、四进田心社” 的高频调研,记录村容村貌的蜕变轨迹:主干道旁 24 间存量农房褪去斑驳 “裸房” 模样,换上统一风格 “新装”,与客家村落古朴韵味相映;S119 增正公路虾公塘社段、谢屋社段的杂草丛变为整洁景观带,进村之路成风景线;梯横社破房被规范围蔽,田心空心村重焕生机;3 公里 “三线” 整治让空中线缆井然,600 株乔灌木让村头巷尾 “步步皆景”;硬底化巷道通至家家户户,升级后的公厕与颐康服务站里,老人笑容更显舒心。“现在路平了、灯亮了,饭后散步都有劲儿!” 一位村民的话,道出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蔬菜市场:民生改造凝聚烟火活力 600 平方的蔬菜市场是队员们聚焦的民生样本。他们三入市场,在晨间高峰期与 50 余名菜农、村民深入交流,听蔬菜摊主阿姨回忆:“以前摊位挤成一团,空间狭窄,体验感不太好。” 如今,市场经改造划分功能区、翻新棚架,由村委规范管理,粮油副食充盈,村民有序选购。据村委介绍,改造后市场年增集体收入约 8 万元,既服务周边 3000 余人生活,又让集体资产 “活” 了起来,成为 “资源变资产” 的生动例证。
客家文化:文脉传承彰显实践担当 队员们以 “三探田心社祠堂” 的持续行动,深挖客家文化基因:拍摄围龙屋 “外环环抱” 的建筑格局,记录屋前风水塘 “活水灌溉、聚气纳福” 的功能智慧,触摸塘边石阶上的岁月刻痕;与村中老人促膝长谈,整理 “耕读传家” 匾额的由来、“书房角” 的办学往事,以及 “迁徙路上背族谱、带谷种” 的口述记忆,形成文化笔记。 为让文脉 “活” 起来,队员们结合前期受众调研,着手制作 “围龙屋的智慧” 主题短视频,解读建筑布局、生态循环与民俗内涵;协助村委整理旧农具等客家物件,助力为 “客家生活展角”撰写解说词,力争让沉睡的老物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以青春力量助力传统文脉传承。 多维宣传,数字平台擦亮古村名片 依托前期调研成果,队员们搭建 “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 四维宣传矩阵,截至 7 月 17 日累计发布 17 篇次中西村宣传作品。不止于此,队员们进一步创新宣传形式:以集体舞蹈入镜展现乡村活力,拍摄荔枝情景剧展现荔枝的鲜美清甜,让中西村的魅力触达更多受众。后续,团队还将制作中西村宣传先导片、正片及三下乡实践花絮,持续扩大影响力。
乡音认可,青春担当辉映振兴蓝图 连日来,队员们顶日晒、冒风雨,即便受台风 “丹娜丝” 残余环流及西南季风影响,仍坚持走访记录。村党委书记王志平感慨:“你们冒雨拍素材、熬夜剪视频,这份执着让我们感动。感谢用青春视角讲好中西村故事,让更多人看见这里的变化!” 此次实践,队员们既是乡村变迁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 用专业所长架起乡村与外界的桥梁,让中西村的蝶变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这不仅是 “三下乡” 的实践答卷,更彰显了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的担当:以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诠释初心,让青春力量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广州航海学院筑梦青乡突击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