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前夕,一只沉甸甸的包裹穿越波涛,从日本抵达吉林延吉。旅日华侨胡才水,怀揣着它,日夜兼程,奔赴浙江诸暨远征大酒店。包裹里,是一部德国产相机和3本泛黄的相册,相册中的照片里凝固着80多年前日寇铁蹄下的破碎山河。 远征大酒店董事长陈永新,郑重接过这份跨越时空的托付,小心翼翼地将它安置在酒店的抗战历史资料陈列厅内。柔和的灯光下,陈永新用指尖轻抚每一张照片硝烟城垣、被践踏的田野、沉默的天文台……时光仿佛回到了那残酷的年代。 胡才水与他,素昧平生。数千里奔赴,倾心相托,正因6年前陈永新写了一篇万字长文一《寻找飘荡的忠魂》,文章触动了天南海北无数共同的心灵。“为历史抹去尘埃,给后人留下记忆。”这是陈永新写《寻找飘荡的忠魂》一文的注脚。他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抗战先烈们。 80多年前,百万将士以血肉之躯在烽火中抵御外侮、保家卫国。15年前,浙江诸暨一位企业家,用自己坚韧而执着的心,开启了一场心灵“远征”。
侵华日军配备的德式照相机及其拍摄的照片 沉默的“五针松” 陈永新的办公楼里有一棵五针松,在盛夏生机勃发。一旁立着一块铜匾,上有刻字:见此树犹见我当年暨阳儿女忠勇报国、赴汤蹈火的壮烈情景。询问方知,此树乃诸暨远征军老兵陈仲瑜亲手所植,铜匾为陈永新敬立。两人跨越岁月的忘年之交,始于2010年。 抗战胜利65周年之际,《中国远征军》在央视热播。几乎同时,两部远征军纪录片也涌入陈永新的视野:滇缅公路抗战“输血管”上,战旗猎猎,黄尘蔽日,一支蜿蜒数十里、望不到头的十万大军,正浩荡开赴缅甸,誓将强敌御于国门之外……铁流滚滚,多少忠魂就此长眠异域。荧屏前的陈永新,一遍遍凝望,胸中热血难凉。 这位江南企业家,少时浸润于《三国演义》的忠义、《书剑恩仇录》的侠胆,精忠报国的情怀早已深入骨髓。眼前这3部远征军影像,在他心中激起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共鸣。当时48岁的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定要寻访那些飘零在外的抗战忠魂! 历史的契机悄然降临。不久,陈永新从新闻中得知,家乡诸暨有一支志愿者团队,正悉心关怀着当地尚存的30位抗战老兵。“无论是远征缅甸,还是鏖战于国内正面、敌后战场,为国征战的皆是忠勇之士。我们世世代代,欠他们一份还不尽的恩情!”他毅然加入团队,并践行诺言:每年向诸暨每位抗战老兵资助一万元。 在一次次身体力行的慰问中,陈永新与曾远赴缅甸的新38师狙击手陈仲瑜、带兵镇守过常德南门的黄森等抗战老兵日渐亲厚。 2013年一个寻常日子,88岁的陈仲瑜拉着陈永新上山,去看一棵他亲手侍弄了20余年的五针松。未几,老人竟执意将树移栽至陈永新的办公楼。“仲瑜阿伯说,将来他不在了,看见这棵树,就能想起我们这段缘分。”忆及此,陈永新眼中犹有光芒闪动。 8年忘年交,情同父子。直至2019年,陈永新在青山翠柏间送别老人。如今,铜匾上的字迹虽已微显模糊,其承载的意义在陈永新心中却愈发清晰、沉重。 10多年来,他的脚步早已迈出家乡,奔忙于全国:关爱幸存老兵、修复抗战将士墓地、刻碑塑像、支持各地关爱组织,捐款已超600万元。然而,时间无情,老兵们正一一凋零,那些浸染着硝烟与血泪的记忆也渐行渐远。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如时钟滴答,声声敲击着陈永新的心。
2019年,陈永新看望弥留之际的中国远征军老兵陈仲瑜 八千里“征途” 陈永新的远征之旅,始于血脉深处的召唤。 “300多万忠勇将士的牺牲,才使中华民族与亡国灭族之灾擦肩而过。”陈永新说。 2019年5月6日,时值事业巅峰期的陈永新作了一个决定:抛却一切杂务,与发小一行6人自驾八千公里,开启寻访忠魂之旅,一偿夙愿。 路线怎么确定?他们事先做了一番功课。“全民抗战十四年,仅正面战场大会战就22场,大小战役战斗不可胜数,哪怕以毕生的精力去祭拜也是挂一漏万。”陈永新不无遗憾地说。因此,他选择了至为惨烈又具有重要意义的6处血战地,以湖北石牌始,经湖南常德、湖南衡阳、云南腾冲、缅甸密支那,以云南龙陵松山终。 14天,横跨大半个中国,每一步都是对历史的朝圣: 石牌保卫战,粉碎日军西进野心!攀上白刃决胜的山头,伫立“浴血池”前,听闻当年江水洗烈士尽成赤红的悲怆,陈永新喉头滚动,久久无语。常德会战,“虎贲”血战迟滞强敌!他们震撼于常德保卫战惨烈史实与“八千虎贲”气概,痛惜战场遗迹难寻。衡阳保卫战,创下抗战守城时间最长的纪录!谒忠烈祠,见长联肃然起敬。 腾冲战役,滇西反攻里程碑!亲临国殇墓园,他们在如军阵般整齐的墓碑前肃穆洒酒。 密支那战役,中国驻印军血战一百天之所在。面对流落异域的忠骨,拜访96岁高龄的老兵李光钿,陈永新心中的千言万语化作“无言以对”。滇缅公路,抗战“输血管”和“生命线”!静立于血肉筑成的残存塘石路,他们震撼于20万中国民众与南洋华侨的坚韧与奉献。 归途,热血激荡的一行人千里奔袭,从桂林直抵诸暨。胸中翻江倒海的震撼,让这个不善电脑打字的写作者,用钢笔连书3晚,一气呵成《寻找飘荡的忠魂》。文章如惊雷炸响,海内外160余家知名网站转载,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他在后记中写道:“总算为当年浴血奋战的英勇祖辈们仰天长啸了一回!” 2023年,受大公网之邀,陈永新以《寻找飘荡的忠魂》文章为蓝本,带领摄制组重走“远征”路,拍摄11集纪录片,采访大量专家、亲历者与后人。在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前,他深情告白:“我们在做的一切,就是以一种微薄的力量,来祭奠当年一群忠勇报国赴汤蹈火的英勇儿女。” 去年,《重返缅甸战场》10集专题片再次启程拍摄。由陈永新担纲制片人、主持人的这两部影像作品,将社会各界对中国远征军、中国全民抗战历史的讨论度再次推向高潮。目前,以两部作品为内容的微短视频正在加紧制作,将于近期推出,以致敬抗战胜利80周年。
“寻找飘荡的忠魂” 抗战“博物馆” 在陈永新的世界里,历史的硝烟从未散去。他的远征大酒店,本身就是一座鲜活的抗战记忆方舟。 入口处,中国远征军的巨幅铜雕昂然挺立,同古血战、仁安羌大捷、密支那攻坚、芒友会师…气壮山河的战役场景,瞬间将人拉回血与火的年代。乘梯而上,抗战历史资料陈列厅庄严肃穆,循环播放的纪录片、珍贵影像,诉说着全民抗战的史诗。 展柜里,上百件史料静静陈列,每一件都是历史的切片。 “这是抗日名将吉星文在卢沟桥和宛平城所拍照片,字迹为吉将军亲笔,由吉将军之子吉民立先生提供。”“这是抗战期间功勋飞行员吴其轺当年所穿军裤,由吴其轺次子吴缘先生赠送。”“这是中国远征军200师副师长高吉人将军使用过的由汽油桶改成的洗衣盆,由高将军之孙高和全先生捐赠。”“这是中国远征军在1944年滇西大反攻当中缴获的日寇仓库里未使用的军用蚊帐,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将军珍藏在家中60年,前年由他的外孙于峰先生赠送展出。”……陈永新洪亮的声音,在肃穆的空气里起伏。他眼前的文物,沉默,却振聋发聩。 酒店唯一的包厢内,悬挂着一幅意义非凡的黑白巨照南京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的全景照。当时任警卫营营长的赵振英曾在仪式会场警戒,见证胜利荣光。然而,这位老英雄的功勋被历史尘埃掩埋60年,直至友人晏欢从海外档案馆觅得线索,英雄才重归公众视野。晏欢复制的大量珍贵史料,源源不断充实着这座“方舟”。 许多忠良之后不远千里将抗战文物、珍贵史料送达远征大酒店,亦有受《寻找飘荡的忠魂》震撼的有心人士慕名而来。 “这是华侨胡才水先生送来的,这架照相机与《南京照相馆》中日军摄影师手中的相机十分相似。”陈永新感动地说,“胡先生在日本打工多年,坚决不入日本籍,所得收入大多用于收集侵华日军罪证,实在令人敬佩!” 胡才水带来的相片中有部分从空中俯拍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中国城市镜头,也有“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显著地标,根据相册内容,他猜想,相机及相册主人应是当年日本空军的通信兵或者专职照相兵。胡先生特意漂洋过海前来,将这些重要的史料托付给了陈永新。 几年前,陈永新还在酒店楼下偶遇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老人是《寻找飘荡的忠魂》一文的忠实读者,驱车从广州出发,沿着陈永新2019年的“远征”轨迹一路前行,并将远征大酒店作为他们此行的终点。得知老人的举动,陈永新既欣慰又心疼。 这些年,远征大酒店也寄托了许多大众的爱国情怀。一位年过七旬画家专程赶来,流着泪握着陈永新的双手说:“你真了不起!”短短5个字,却让陈永新不禁流泪感怀。
抗战期间功勋飞行员吴其轺当年所穿飞行服内胆
展柜里的史料
高吉人将军使用过的洗衣盆 历史不能忘却 采访间,一份已有20多位著名抗战将领后人留下感言的签到簿引人注目。 2020年12月12日,抗日战争中国远征军珍贵影像致敬展在远征大酒店举行。抗战当中牺牲的张自忠将军的孙子张纪祖先生,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上将的孙子卫智先生、孙女卫修宁女士,淞沪会战中带领“八百壮士”誓死抵抗日军的谢晋元团长的次子谢继民先生等赴约前来。 2023年12月12日,远征大酒店举行抗战纪录片研讨会暨抗战将领后人团聚会。陈永新又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远征”——让民族英烈的后代至亲相聚一堂,告慰抗战忠魂。“看到后人相拥而泣,不光是看到了血脉亲情延续,更看到了抗战精神的传承。”时至今日,陈永新依然为那天情深意重的拥抱动容。
8月13日,陈永新(左)参观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总部。 “给酒店命名‘远征’,使它与中国远征军有了割不断的血肉联系,也真心希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抗战英烈的后代能有一个团聚的精神家园。”陈永新说。 远征大酒店静静矗立在诸暨市中心。它已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方舟,泊在时间的长河上。那些逝去的忠魂,在陈永新和无数后来者的仰望与追寻中,有了更清晰的身影。 63岁的陈永新站在酒店内那幅记录受降时刻的巨幅照片前,目光穿透历史的烟云。那些穿越烽火而来的文物,那些被泪水浸染的相聚,那些千里追寻的足迹,连同他八千公里的血泪叩问、镜头下的历史回响,都在此刻渐渐凝聚。 他缓缓道出那句沉淀了半生感悟的话语,字字如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后人对待先辈的态度,与它的兴衰往往成正比。” 我们应铭记那场铁血远征的牺牲与荣光——石牌的浴血、常德的死守、衡阳的孤绝、滇缅的喋血;我们应持续这场心灵远征的追寻与传承拂去墓碑的尘埃,倾听历史的回声,守护散落的证物,连接断裂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挺立!(绍兴晚报记者翁佳美/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