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儿童菌斑显色牙膏 牙周炎专用漱口水 白癜风免费计划 孕妇早餐石子膜 富平柿饼全国顶尖 全国软文营销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新闻传播】
选材・控火・调味・守鲜:以烹鲜智慧伴青年成长
2025-09-18 14:28:08 来源: 作者: 浏览:20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以烹饪喻治国,强调顺应规律、精准施策的智慧。于辅导员而言,管理班级、陪伴一群青年成长,恰似掌勺烹制一道鲜活菜肴 —— 既要懂食材特性,又要会控火候节奏,更需善用五味调和的方法,方能让 “这锅鲜” 香气四溢,让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最好的模样。

选 “材”:识得每颗 “食材” 的鲜活本味

烹小鲜的第一步,是读懂食材 —— 鲜鱼需知其细嫩,青菜要晓其脆爽,若错把海鲜当河鲜烹煮,再好的手艺也难出美味。辅导员面对的 “食材”,是一个个性格迥异、成长背景不同的学生:有的如 “春笋”,满腔热忱却需引导其扎根基础,避免冒进;有的似 “老汤”,沉稳内敛却需耐心 “煨煮”,才能让其内在优势慢慢释放;还有的像 “辣椒”,个性鲜明却需适度 “中和”,避免因冲动走偏。

我现在带的大二学生小洁,因患有先天性腓骨肌肉萎缩症,走路左摇右晃。平日里总是低着头,很少主动和同学说话。一次学院的 “青春心声” 分享会,大家轮流上台说心里话,轮到小洁时,她犹豫了很久才慢慢站起来,可一开口,清亮又饱含情感的声音瞬间让教室安静下来 —— 她分享自己对 “声音传递温暖” 的向往,声音洪亮,话语真挚、逻辑清晰。可分享结束后,她却摇摇晃晃地用比平常快很多的速度躲回座位,然后眼眶就红了起来。起初我以为她只是 “性格腼腆”,直到和其他同学沟通才知道,小洁曾因残疾在高中的朗诵比赛中被嘲笑 “走路都不稳还想上台”,从那以后,她便把自己的好嗓子藏了起来,连在家人面前都很少放声说话。

这就像面对一颗被厚壳包裹的 “荔枝”,不能用蛮力撬开硬壳,否则会损伤内里清甜的果肉,而要顺着纹理轻轻剥开,让藏在深处的滋味慢慢显露。我没有急着劝她 “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而是先从 “小范围发声” 帮她建立信心:学院晨读时,我安排让她领读,告诉她 “你的声音能让大家更投入”;学院组织红色故事演讲比赛,我鼓励她报名参加,慢慢的,小洁开始愿意在更多人面前开口。

后来学校举办思政微课大赛,我拿着赛事通知找她时,她眼神亮了亮又很快黯淡:“我想用声音打破偏见,可大赛的舞台太大了……” 我把往届优秀选手的视频发给她,指着其中一个讲述自身经历的选手说:“你看,大家记住的从来不是舞台上的人‘是什么样子’,而是他们‘传递了什么力量’。我们还可以一起打磨讲稿,把你的故事和想法说给更多人听。” 这次,小洁点了点头。备赛时,我们一起梳理她对专业的热爱、对 “偏见” 的思考,把她的经历融入 “接纳自我、照亮他人” 的主题里;思政微课大赛结束后,她又主动报名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 “成为一名适残化产品主播” 为目标,清晰阐述自己 “用电商专业知识为残障群体推介更好用的产品” 的职业规划。最终,她在两场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还成了学校 “公益宣讲团” 的一员,用自己的声音和故事温暖了更多人。

辅导员的 “选材”,从不是用统一标准筛选学生,而是带又着 “显微镜” 和 “同理心”,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知道谁擅长组织活动,谁适合深耕学术,谁需要多些情绪关怀。就像读懂小洁 “藏在自卑背后的演讲天赋”,唯有先识得 “食材本味”,后续的 “烹饪” 才有方向。

控 “火”:把握每个成长阶段的 “火候”

烹小鲜最忌火候失控 —— 火太急则外焦里生,火太弱则味难入髓。学生的成长也有 “火候”:对于专科的学生来说,刚入学时是 “小火慢炖” 的适应期,需耐心引导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大二是 “中火快炒” 的成长期,要鼓励他们尝试竞赛、实践,在历练中快速提升;大三则是 “文火收汁” 的收获期,需协助学生厘清发展路径,缓解升学与就业带来的焦虑情绪,让大学所学沉淀为职场底气。

今年毕业季,小雯突然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专升本考上了嘉兴的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手里还握着宁波本地企业的就业机会,可作为贫困生,家里的经济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 —— 父母打零工的收入还要供弟弟上高中,自己若选择升学,学费和生活费会加重家里负担;可若直接就业,又不甘心放弃努力得来的升学机会。她整日坐在宿舍发呆,连实习都提不起精神。

我没有急着劝她 “选一条路”,而是先陪她坐下梳理 “困境根源”—— 她的纠结从来不是 “就业好还是升学好”,而是 “想抓住学业机会,又怕对不起家里的付出”,在 “责任” 与 “渴望” 的拉扯中困住了自己。这就像烹煮一道 “糖醋排骨”,此时若硬逼她二选一,好比用猛火催煮还没腌透的排骨,既锁不住升学带来未来成长的 “鲜味”,又去不掉经济压力的 “腥味”;唯有转 “文火”,先帮她 “去杂味”,缓解 “愧疚感”,再 “调酱汁”,整合资源找平衡。

我和她一起算清了 “收支账”:民办本科院校有国家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岗位,能覆盖大部分学费;开学后她也可以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继续兼职工作,每月收入可以补贴自己的部分生活费。我们还一起制定了 “升学就业兼顾计划”:暑假先实习攒学费,开学后工作日专注上课,周末去兼职实习,每月和家里同步一次收支情况。

慢慢的,小雯不再纠结于 “选哪条路”,而是笃定地 “走好兼顾的路”,今年 9 月,小雯顺利入读民办本科院校,还通过持续实习减轻了家里的经济压力,让父母松了口气。

辅导员的 “控火”,是在学生迷茫时 “降降温”,帮他们看清方向;在学生懈怠时 “加加热”,推他们一把向前;在学生受挫时 “转小火”,给他们缓冲的空间。不疾不徐、恰到好处,才能让每个成长阶段都 “熟得刚好”。

调 “味”:用 “五味” 调出育人的温暖底色

一道好的菜肴,需五味调和 —— 咸能提鲜,甜能润色,酸能解腻,辣能开胃,苦能回甘。辅导员的育人工作,也需用 “五味”构建适配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成长支持体系,让学生在不同 “滋味” 中体验成长、学会担当。

“咸” 是规则的底线,如同食盐是菜肴的基础。学生管理需有 “咸味”—— 考勤制度、奖惩办法、集体活动规范,这些 “硬规则” 不是束缚,而是保障集体有序运行的基石。我会在开学初组织师生座谈会,让学生一起讨论 “迟到如何处理”“活动经费怎么用”,把 “规则” 从 “老师的要求” 变成 “大家的约定”,学生反而更愿意遵守。

“甜” 是鼓励的温度,如同糖能让菜肴更适口。学生取得进步时,一句肯定的评语、一次公开的表扬、一张手写的贺卡,都是 “甜味” 的传递。

“酸” 是挫折的体验,如同醋能解腻。我从不刻意帮学生 “避开挫折”,反而会创造一些 “试错机会”:参加各类大赛允许 “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开展实践项目时允许 “不完美”,引导他们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挫折的 “酸味” 能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辣” 是挑战的勇气,如同辣椒能激发食欲、提振精神。我会鼓励学生跳出 “舒适区”:让内向的学生参加活动,让担心失败的同学参加竞赛,让家境优渥的学生参与公益志愿。这些 “辣味” 的挑战,可能一开始会让学生 “脸红心跳”,但跨过之后,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

“苦” 是责任的回甘,如同苦瓜能清热、回甘悠长。我会引导学生承担 “苦味” 的责任:学生干部负责部门事务,难免会有 “吃力不讨好” 的时刻;组织公益活动时,要顶着烈日或寒风奔波。这份 “苦后的回甘”,让学生真正理解 “担当” 的意义。

守 “鲜”:让校园成为 “保鲜” 成长的容器

烹小鲜的终极追求,是保留食材的 “本鲜”;辅导员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每个学生的 “个性鲜活”。学校不是 “标准化生产” 的工厂,而是 “各美其美” 的花园 —— 有人擅长文艺,就帮他们申请 “班级文化节”专场,支持他们策划校园歌手赛、话剧展演;有人热衷学习,就对接专业老师组建 “学习互助小组”;有人关注公益,就协助他们联系社区、敬老院,开展 “助老助学” 志愿服务,让他们的爱心有落地的平台。

每次看到学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我都会想起烹小鲜的初心 —— 不是把所有食材煮成一个味道,而是让每颗食材都能在锅里 “释放本鲜”,又能与其他食材 “和谐共存”。

伴青年成长如烹一席鲜活,没有预设的 “菜谱”,只有对学生的真心、对教育的耐心、对成长的用心。掌好 “育人这口锅”,守好 “学生这锅鲜”,看着一个个青年从青涩到成熟,从迷茫到坚定,最终带着自己的 “鲜味” 走向社会 —— 小洁用声音打破偏见、温暖他人,小雯用坚韧平衡责任与梦想······这便是辅导员最珍贵的 “美味”,也是 “烹鲜” 的终极意义。(作者: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   陈芳铭)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娱乐
健康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