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文学院 “古韵今风” 屯堡文化调研团队负责人 吴磊 安顺西秀区傩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内,数百盏照明灯亮起,映照着数百件件形态各异的面具。馆长秦发忠一边望着满墙的傩雕面具,向贵州大学文学院 “古韵今风” 屯堡文化调研团队叹气说到:“供养这满馆的‘神佛’,每月光电费就要 3700 多块。” 当天,该团队专程赴安顺开展深度访谈调研,并协助传承人宣传傩雕文化,提供运营经验,拍摄藏品、记录口述史,在志愿服务中见证了这位非遗传承人的经济突围之路。
团队负责人对非遗传承人秦发忠进行专访 摄影:王承榕 14 岁那年,秦发忠为补贴家用学起傩雕,“凿子磨破手是常事,一天能刻坏三块木头”。凭借精湛技艺,他的面具一度销往上海、杭州等地,但现实很快给他上了一课:“客人问面具是文将还是武将,为什么眼窝要刻成斜角,我答不上来,人家扭头就走。” 彼时他才明白,“只懂雕刻不懂文化” 的手艺,在市场上终究没有竞争力 —— 这是傩雕传承遭遇的第一道经济梗阻:文化断层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难以形成可持续的销售闭环。 2010 年,一场因过度劳累引发的胃大出血后,秦发忠立下三个梦想,首当其冲便是建一座傩雕博物馆。这个决定让他陷入了最艰难的经济危机。原计划 2015 年动工的项目提前两年启动,“东拼西凑后还是负债累累”。2015 年春节,别人家忙着备年货,他家却挤满了讨债人,“连孩子的年夜饭钱都凑不出来”。更棘手的是运营压力:博物馆永久免费开放,年均接待游客超 5 万人次,仅一次性纸杯、茶水的开销每年就达上千元,再加上维护等费用,让本就拮据的资金链雪上加霜。傩雕文化艺术博物馆危机的源头,可追溯到 2006 年秦发忠上海合作公司的突然撤资。“他们撤走后,留下的市场要靠我们自己收复,67 个师傅在安顺干了 7 个月,光吃住就把我拖得倾家荡产。” 秦发忠回忆,当时讨债无门,只能带人上门追回产品,“对方还反问我‘是不是欺负女人’,可我一个农民,哪懂用法律维权?” 这次打击让他深刻意识到,傩雕传承缺乏稳定的产业支撑,一旦合作断裂便会陷入绝境。 即便博物馆建成,经济困境仍如影随形。作为亚洲五大面具博物馆之一,这座展馆从未享受过稳定的政策资金扶持。“这么多年,只从文化局拿到过 5 万元补助。” 根据《贵州省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申请年度补贴需“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藏品备案完整、消防验收达标”。秦发忠但 “整个安顺达到条件的没有几个” 政策与现实的脱节,让民营传承力量难以获得必要的经济输血。 人才传承的经济梗阻更让他头疼。早年他曾尝试培养大学生传承人,却发现 “他们学完就走,因为家乡没有能养活他们的市场”。后来转向培养残疾人艺人,又面临 “付出心血大、产品对口难” 的问题。更痛心的是,有徒弟学成后不仅不反哺行业,反而提出 “管控傩雕” 的建议,让传承生态雪上加霜。“留不住人,是因为没形成产业链;没产业链,更留不住人,这是恶性循环。” 秦发忠的话戳中了非遗传承的痛点。
团队成员与傩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影 摄影:范欣冉 在调研中,“古韵今风” 团队不仅记录下这些经济困境的细节,还协助秦发忠做了不少宣传活动。团队成员发现,秦发忠正在尝试以 “博物馆 + 民宿 + 农家乐” 的模式破局:民宿定价 200左右元 / 晚,农家乐推出屯堡家常菜,既解决了游客接待问题,也能补贴博物馆运营。“去年靠民宿和餐饮挣了 8 万多,总算能覆盖部分电费了。” 秦发忠的语气里有了一丝轻松。 谈及未来,秦发忠最期待的是政策层面的经济支持:“希望展馆能有专项运营补贴,让我们不用再为电费发愁;更希望政府能扶持本土傩雕产业,让年轻人靠这门手艺能养家糊口。” 夕阳下,博物馆的面具在光影中流转。秦发忠说,这些面具里藏着屯堡人的根,可 “没有经济土壤,根扎不深”。而 “古韵今风” 团队的调研报告,正试图将这些经济困局与突围探索呈现给更多人 —— 毕竟,非遗传承的延续,终究要靠文化魂与经济脉的同频共振。(作者:吴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