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机轰鸣,在中交一航局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施工现场,一台潜孔锤钻机正向坚硬的砂岩地层发起冲击。随着钻头不断深入,一根带有桥式孔洞的滤管同步下放,构筑起一条条精准的“地下降水通道”。
项目紧邻河道,地下水位高,施工前必须进行大面积降水——这就如同在装满水的盆中开辟干燥作业面。然而,场地内遍布全风化、强风化砂岩,局部还夹杂厚达1-2米的砂层,传统的反循环成井工艺举步维艰。“钻头一进砂岩层就卡住。”施工员张挺康苦恼道,“岩层太硬,砂层又容易塌孔。”近千米的基坑周长、超六米的开挖深度,176口降水井如果无法高质量建成,整个工程进度将严重受阻。 “常规工艺就像用吸管插冻土,既下不去钻,又导不上水。”项目技术总工尹亚宁说道。经过反复论证,团队将目光投向了潜孔锤成井工艺。这项在矿山勘探中成熟运用的技术,被誉为专克硬岩的“金刚钻”。不过尽管该工艺在房建领域早有尝试,但在复杂地层中结合桥滤管同步下放,仍是对团队技术能力的一次考验。 技术准备战役率先打响。团队深入研读地质资料,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从潜孔锤选型到桥滤管设计,从钻进参数设定到应急预案制定,每一环节都反复推敲。现场配备的大功率空压机和备用发电机,也为连续作业提供了设备保障。 进入实施阶段,气动潜孔锤凭借高频冲击有效破碎岩层;同步下放的桥滤管则发挥“智能过滤”作用,其桥式孔洞在保证透水性的同时,有效阻隔砂粒。整个过程实现了钻进与护壁的同步。“速度比之前快了好几倍!”张挺康欣喜地说。 然而,技术应用并非一帆风顺。钻至特定深度时,桥滤管下放阻力明显增大,频繁卡滞;填充滤料时,石英砂常在环形区形成“架桥”现象,导致填充不密实,影响过滤效果。 “钻孔垂直度不足?孔壁形态不规则?或是潜孔锤振动导致局部塌孔?”技术团队连夜召开分析会,探寻问题根源,深夜会议室灯火通明。 调整钻进参数、尝试不同泵压和填充速度、借调孔内摄像设备窥探地下情况......在反复尝试后,他们结合地质资料与孔内影像,终于发现关键症结:在砂岩与砂层交界面,岩性差异显著,潜孔锤的高速冲击虽然能有效破碎岩石,但也容易在界面处形成“扰动软弱带”,破碎料在高压气流中回落,造成孔壁不规则和堵塞。 “找到症结,就能精准施策!”尹亚宁带领团队迅速调整工艺:在敏感地层降低冲击频率与风压,减少对孔壁扰动;下放桥滤管前,采用特制修孔器“扫孔”;填充滤料时,遵循“慢、匀、续”原则,配合轻型捣棒辅助疏导,有效避免“架桥”。 当首口按新工艺完成的降水井成功达标——滤料填充饱满,洗井后出水清澈、水量稳定时,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尹亚宁轻抚安装到位的桥滤管,欣慰笑道:“这个难题,终于被我们攻克了!” 成功经验迅速推广,176口降水井如期完成,为基坑构筑起可靠的“降水屏障”。建设单位现场考察时,面对干燥的作业环境和稳定运行的水泵,对项目团队称赞道:“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不仅顺利解决了降水难题,还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成熟工法,了不起!”(城建公司长春滨河地块项目部钱禹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