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庆市湖心路的一家超市的怀旧专柜前,七十岁左右的陈大爷拿起一包“小龙人”奶糖,“这是我年轻那会儿最流行的糖。”他对身旁的小孙子轻声说道,随后将两包“小龙人”奶糖放入购物篮。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购物,而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情感连接。在中国社会加速老龄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零售店开始意识到,老年消费者渴望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背后承载的情感记忆。“悦老经济”的本质,是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满足精神情感需求。而怀旧商品,正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记忆中的味道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瓶罐头、一包饼干可能是一家人难得的享受。这些深深植根于特定时代记忆中的商品,构成了零售店“悦老经济”的第一重奏。当零售店引入安庆的老字号产品——特定包装的水果罐头、麦乳精、传统糕点柏兆记、麦陇香等,它们就不再只是食品,而成为了通往青春岁月的“门票”。 在安庆市菱北小区的一家社区便利店里,六十多岁的李阿姨指着货架上的“北冰洋”汽水对老板说:“这个味道,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在工厂上班,下班后和工友们一起喝汽水的日子。”她每次来都会买上一、两瓶,不只是为了解渴,更是为了重温那段充满集体主义热情的岁月。这些老字号产品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是因为它们与老年人生命中的重要阶段紧密相连。 讲故事的商品陈列 商品自己不会说话,但通过精心地陈列与故事设计,它们可以与消费者展开深入对话。这是零售店“悦老经济”的第二重奏,也是将单纯购物转化为情感体验的关键一环。 在安庆市大南门的一家怀旧便利店里,每一款怀旧商品旁都附有一张设计精美的“故事卡”:“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款大白兔奶糖是年轻人约会时的珍贵礼物”、“这瓶熟悉的辣酱,陪伴了多少个家庭的晚餐”。店长介绍说“这些故事卡极大地促进了销售,许多老人会站在货架前仔细阅读这些故事,然后笑着把商品放进购物篮。有时候,他们还会跟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这些简短的文字为商品注入了灵魂,让它们从货架上“活”起来,主动与消费者对话。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不仅吸引了老年消费者,还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好奇。“年轻人通过这些故事卡,理解了这些‘老土’商品对长辈们的意义,有时他们会购买这些商品作为送给父母的礼物。”店长补充道。“有时候我也会鼓励消费者留下自己的故事。”顺着店长手指的方向,在便利店另一侧的“记忆墙”上,贴满了顾客手写的与这些老商品相关的个人记忆:“1981年我第一次领工资,就给父亲买了这瓶酒”“这款饼干是我女儿小时候的最爱”。这种体验式陈列创造了强大的参与感,让老年人感到自己的经历和记忆被重视、被看见。 代际连接的商品纽带 随着地域流动性的增加,许多老年人面临着与孙辈情感连接的挑战。洞察到这一痛点,有些零售户引入了“代际连接的纽带商品”,构成了“悦老经济”的第三重奏。 传统儿童玩具像铁皮青蛙、竹蜻蜓、七巧板等,成为连接祖孙情感的理想媒介。这些玩具不仅能让老人为自己购买,重温童趣,更能让他们在探望孙辈时,作为一份“有故事的礼物”,向下一代讲述自己的童年。 一个在盛唐湾路社区超市开了二十多年的吴老板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最受欢迎的是那些需要一定技巧才能玩好的传统玩具,比如陀螺、魔方。老人们喜欢在孙辈面前展示自己当年的技艺,当孩子们投来崇拜的目光时,老人们的脸上无比自豪。”这些玩具的价值不在于其科技含量,而在于它们所创造的互动机会与代际对话。通过教孙辈玩自己小时候的游戏,老年人感觉自己仍被需要,在孩子们面前仍然有一种自我价值感。 年近七旬的退休教师赵老师每月都会光顾一家设有传统玩具专柜的便利店:“现在给孙子买玩具,我都挑这些我小时候玩过的。一边教他玩,一边给他讲我小时候的故事,他听得可入神了。这比给他买那些昂贵的电子玩具有意义多了。”她的笑容背后,是“悦老经济”的精髓所在——通过商品触发积极的情感记忆,帮助老年消费者在怀旧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当一件商品超越了物质属性,零售店便成了老年消费者的“情感驿站”,它要求经营者拥有一双洞察需求的慧眼,更要怀有一颗服务社区的真心。(安徽省安庆市宜城烟草专卖局(营销部) 胡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