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河南省太康县毛庄镇刘豆芽村村民刘成在村里漫步,只要听到村头武术馆里传出习武之声,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刘豆芽村,是全国民间稀有拳种——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八卦内套仙人掌”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练习者渐稀渐少,此拳法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为留住这一稀有拳种,村民刘成拿出务工积蓄在村里创办了“太康县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免费教大家学习“八卦内套仙人掌”拳法。
办公益武馆,扬非遗文化 据刘豆芽村村民刘政科介绍,“八卦内套仙人掌”是中国的本土拳种,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当时中州著名拳师刘文岐所创,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太康八卦内套仙人掌武术以掌法为主,刚劲有力,常伴以震脚发力。因手法实用多变,动作舒展迅捷、轻灵健美,犹如仙人临凡,故称为‘八卦内套仙人掌’。”刘政科说,在刘豆芽村武术发展的高峰期,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在练武,下至五六岁孩童,上至耄耋老人,即使外村嫁过来的媳妇进门就要学武。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八卦内套仙人掌”传承逐渐陷入低谷,练习者日渐稀少,这让“八卦内套仙人掌”代表性传承人刘成感到十分不安。 今年37岁的刘成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热爱“八卦内套仙人掌”武术,大学毕业后,在新疆一家公司务工,从事销售工作。由于业绩突出,随后,公司派他到云南从事销售市场开拓与维护工作。在云南期间,刘成就市场销售积极向他人请教学习,几年下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公司在云南保鲜行业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刘成手里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为让这一宝贵的稀有拳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2008年,刘成拿出60多万元务工积蓄,在村里创办了“太康县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并承诺,凡是前去学习“八卦内套仙人掌”拳法的学员一律免费。 此外,为让这一稀有拳种更好地留存,刘成在培训学员的同时,积极准备“八卦内套仙人掌”拳法的相关材料,向省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成立‘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一是纪念,二是传承。”他说。 目前,太康县仙人掌武术培训中心已免费培训学员3000多名。2023年12月,“八卦内套仙人掌”被周口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人处世热心肠,从小就爱帮助人 在太康县毛庄镇刘豆芽村,提及刘成的名字,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刘成为人和善,长这么大从没有跟人红过脸。”70岁的老人刘世民说,他是看着刘成长大的,对刘成十分了解。 刘世民说,村里有一个叫孙国芝的“五保户”,身体行动不便,刘成上小学时就开始帮助她,一直到孙国芝去世。“那时候,一放学刘成就往她家里跑,看看卫生该不该打扫,水桶里有没有水,还不定时帮她购买油盐酱醋。” 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多年来,刘成养成了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一次,他看到云南宾川县州城镇一名3岁儿童无钱看病的新闻后,他当即与孩子家人取得联系,一次给小男孩捐助了几千元钱。
太康县的任广是刘成最要好的朋友,他说:“这么多年来,刘成资助的困难儿童至少有100名,多的上千元,少的百十元、几十元,上百元的捐款得有200多例。” 谈及未来,刘成说,下一步,他准备再拿出一部分务工积蓄,把村里2.5公里土路和下水道给修了。“另外,我还准备再在村里办一个急救公益培训中心,向群众免费普及应急急救知识。”刘成说。 为啥要创办急救公益培训中心呢?刘成说,他见过不少无辜的生命丧生,也见过一些人因为不懂急救,而失去宝贵生命,比如夏季游泳溺水,冬季玩冰意外等。“办这个急救培训中心,我希望大家多了解一些急救知识,掌握一些急救技能,在有人遇到突发意外事件时,不至于惊慌失措,为挽救生命争取时间,为成功救援提供更多机会。”刘成说。(供稿:太康网信办 王慧星 苏晨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