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数智化对经贸实践教学带来的挑战及转型机遇 当前经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建立在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之上,随着数字智能时代的到来,其固有不足愈发明显。首先面临的是实践场景固化的问题。依赖预设条件和简化模型的模拟训练,难以还原真实商业环境中数据驱动与动态竞争的复杂特性,造成学生所学难以对接实际。其次,实践环节之间衔接松散,各类实训与实习缺乏贯穿全程、层次递进的设计主线,无法有效整合为系统化的能力塑造过程。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素养目标的缺失——现有教学偏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在数据思维、商业创新、伦理素养等高阶能力的培养上着力不足。 这些问题表明,局部修补已难以应对根本性变革,必须推动以智能技术为支撑、以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体系重构。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引入,更是教育理念、流程与生态的整体转型。 二、理论架构:“五阶递进、四维融通”模型的设计理念与内涵解析 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构建“五阶递进、四维融通”实践育人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相互关联的维度:纵向层面为“五阶递进”的能力发展路径,横向层面为“四维融通”的资源整合机制。 (一)纵向结构:能力成长的“五阶递进”路径 该路径依据认知发展与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构建从基础到高阶的渐进式培养链条,以解决教学环节割裂的问题。 第一阶段为认知建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字商业的基本理解。通过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的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数字经济的运行机制,形成对技术影响与产业格局的初步认识。 第二阶段为模拟内化,重点在于专业能力的转化训练。利用智能仿真系统,让学生在高度还原的市场情境中进行策略推演与决策实践。技术在此不仅是辅助工具,更作为环境变量,促进学生深化理论认知并灵活运用。 第三阶段为实战赋能,核心是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实质性跨越。依托校企共建的“数字工坊”,学生处理经过脱敏的企业真实数据与业务议题,运用智能工具完成从分析到决策的全流程任务,切实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 第四阶段为创新探索,聚焦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创新意识。支持跨学科团队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工具,开展新商业模式或产品的构思与原型设计,实现从执行者向创造者的转变。 第五阶段为反思升华,目标在于构建持续演进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制度化设计,推动高年级学生与毕业生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转化与传播,将个人学习成果固化为集体知识资产,促进教学体系的自我更新与持续发展。 (二)横向结构:资源整合的“四维融通”机制 该机制旨在打通教学资源之间的壁垒,为纵向能力发展提供多维度支持,以解决资源分散、难以协同的问题。 课程与实践相融合: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五阶段能力目标紧密结合,将实践要求嵌入课程设计,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一体化,形成“以做促学、学做结合”的良性互动。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建设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混合教学空间。线下环节注重实操与协作,线上平台则提供可灵活扩展的模拟资源与数据支持,二者在功能与数据上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完整的学习闭环。 校内与校外相融合:深化产教协同,构建校企实践共同体。引入企业真实课题、前沿工具与行业专家资源,同时推动学校智力成果向产业输出,形成双向赋能的教育合作生态。 学习与创新相融合:拓展学习成果的价值维度。建立优秀实践成果的识别与转化通道,使学生项目具备向商业价值或社会价值转化的可能,增强学习动力与责任意识。 三、运行机制探讨 “五阶递进、四维融通”模式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协同。这种协同性贯穿于纵向的能力发展路径与横向的资源整合机制之中。 在纵向设计上,“五阶递进”结构确立了从基础知识构建到综合能力形成的阶梯式成长通道,确保学生能力培养的连贯与完整,有效防止知识体系碎片化。该路径涵盖从理论奠基、实践锻炼到竞赛强化、校企联动,最终实现职业引领的全过程,每一环节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共同构成人才发展的完整闭环。在横向架构上,“四维融通”机制致力于打破资源壁垒,通过优化配置与制度保障,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动态调配,从而跨越传统教育在时空与组织层面的局限。该机制能够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灵活调整资源供给,增强教学的适应性与精准度,推动整体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纵向路径与横向机制相互支撑、彼此耦合,共同构筑了一个具备韧性、能够伴随技术与产业变迁而持续演进的实践教育生态。在该系统中,数智化技术承担了三方面关键职能:其一,作为情境构建者,可创设高度仿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沉浸于贴近现实的情境中提升学习效果;其二,作为能力促进者,能够基于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引导,协助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轨迹,提升学习效能;其三,作为资源调配者,可实现教学资源与学习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最大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