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她就会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朱家坡村,就有这么一位孝敬老人的大姐——冯盼娣,出生在小山村朱家坡的冯盼娣姐妹四个当中最小的一个,为了孝敬父母,在三个姐姐外嫁后,没有像姐姐们一样远嫁他乡,而是为了父母的晚年幸福留在了贫穷的小山村。和自己的丈夫共同伺候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双亲,年复一年,毫无怨言。三十年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一如既往地尽孝,寸步不离。 初次和冯盼娣接触是驻村工作队在朱家坡村开展入户活动中,她以机智灵敏、穿着“时髦”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在协助大家引导入户时任劳任怨,在处理棘手的问题时也确实脾气暴躁过,这一切都让大家相信这位大姐更像一个“哥们”。 出生在70年代初期,当年取名“盼娣”,不言而喻就是父母亲希望有一个弟弟,盼娣排行老四,上面是三个姐姐,至今,这家人的老院子依然在灵山镇朱家坡村,还是那个出门见山的大院子,只不过家庭成员因为老人过世、姐姐出嫁,还有外地打工和求学的,变成了现在的一个人。 在盼娣小时候,正是农村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山里地少、贫瘠,一年到头拼死拼活的干活可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收入,靠要饭生活,就是母亲带着比她大的姐姐们去给全家人要饭,然后住的是石头房,这些刺眼的文字会让我们瞬间触及心灵,但是每当盼娣谈及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表情不是痛苦,而是哈哈大笑,也许是时过境迁,也许还真就是她说自己特别爱笑,也许是我们看不到她眼间的一丝泪光。
儿子结婚时高兴的样子 九十年代的第三个年头,冯盼娣结婚了,丈夫叫陶明,那年他们都二十岁出头,结婚时也是父母亲、还有姐姐们出房、出物,甚至当时婚床都是临时借的。翻遍家里的相册,没有一张像样的结婚照,更不用说婚纱了,而出现最多的是她穿军服的样子,非常多,各种摆拍,敢怒敢言、为人豪爽的性格从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说起陶明,人老实忠厚,为了成全冯盼娣的孝心,从张家口康保“远嫁”到这里,也是这种奉献和大爱,成了村里人对他们交口称赞的原因之一。 关于结婚的话题他们说的最多的是两个人要在儿子结婚的时候补一套结婚照。大儿子江琨九四年出生,二丫头江欢零五年出生,一大家人其乐融融,2010年,老父亲因病去世,随后的21天,老母亲又半身不遂,刚失去慈父的悲痛还未消解,照顾母亲的担子又徒然加重。随后的十来年,一直在这处老宅里,一方面要伺候脾气“焦躁”的老母亲,另一方面还要照顾逐渐长大的小女儿。有的时候三个“女人”因为琐碎的小事就产生嘴仗,盼娣自然是最后的妥协者,大家听完她的描述都觉得很逗,但在她看来,这就是责任,这就是感恩,就是孝的传承吧。多年来盼娣的儿子、女儿一直憧憬出去旅游、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在父母的带领下独自享受父母的疼爱,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几经周折才让盼娣大姐答应了照顾母亲一个月,这才使孩子们如愿以偿。
夜幕中的朱家坡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里的日子好过了,美丽乡村建设蒸蒸日上,盼娣一家也整修了自己的房子,今年还是在自己曾经结婚的那间屋子,为外出打工的儿准备好了新房,小女儿也去了保定读书。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然而今年四月,“好逗嘴”、更爱笑的老母亲,面带着的满足的笑容无限留恋的离开了她最疼爱的盼娣一家人,此时的冯盼娣和陶明送完了老人,完成了自己心中的使命,如今已是如释重负,最希望的是这种孝心美德能传承到自己的儿女身上。 驻村工作队也已经是换了一批又一批,每一批队员都非常敬佩这个酷似“哥们”的大姐,盼娣大姐热情、爱笑、爱爽朗的大声说话,再就是做一手好吃的饭菜,每次见到我们都说“我烙饼可好呢,回头给你们尝尝我做的烙饼”。 无论什么样的人都能被她的热情感染。(作者:朱家坡驻村工作队 刘中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