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假期,唐山文旅市场交出了一份惊人的答卷:全市接待游客480.27万人次,旅游收入34.58亿元,同比增长3.76%,在短视频平台,唐山文旅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2.3亿次。这组数据的背后正是一座百年工业城市的华丽转身——当高炉钢花化作璀璨灯影,当工业齿轮转动文化密码,唐山正以文旅为媒,重构城市叙事逻辑。 三大场景构建城市新叙事 在“钢铁”城市的底色上,唐山正在书写“年味是怎样造出来的”新故事。 夜幕初垂,河头老街亮起万盏花灯,这个依托百年运河肌理打造的1公里沉浸式街区,通过数字光影技术让盛唐商埠“活”在当下,游客在3D全息投影的漕船桅帆间穿行,在AI智能导览中与历史对话。初一到初七,河头老街接待游客突破51万人次,单日最大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营收同比增长105%。
河头老街人头攒动 唐山宴,这座由老厂房改造的"可食用的非遗宝库",不仅汇集了棋子烧饼、炸糕等150余种唐山风味的特色小吃和20多种非遗美食,还有非遗瑰宝——“冀东文艺三枝花”。来自北京的网络工程师赵明特地带着全家来这里打卡,精彩的表演让他感觉十分惊艳,“原来钢厂高炉里流淌的铁水,也能化作南湖的星河。”
唐山宴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在春节前夕,来自英国、德国、白俄罗斯等国家的海外博主纷纷来到唐山探访,他们特地换上汉服就是为了一睹南湖灯会的盛况。当灯光秀将“丹凤朝阳”周围的天空连接成一片光的海洋时,引得游客阵阵欢呼,不禁让人感叹或许这便是唐山历过地震后的涅槃重生。
南湖灯会灯光秀 文化解码与客群破圈的辩证法 唐山的转型密码,藏在“刚柔并济”的智慧里。 为了让工业文明和地域文化产生最大的化学反应,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深入贯彻中共唐山市委精神,紧扣市委“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闲度假首选目的地”战略,打出了“工业文明+民俗艺术”组合牌。 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文旅部门创新推出了“工业遗产护照”集章活动,让年轻人主动探寻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井下探秘;在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水泥窑炉改造成了主题博物馆,变身成为时下流行的怀旧主题体验馆。“我们不是在拆除工业遗迹,而是在续写它的生命剧本。”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京津冀1.5小时交通圈,主打“工业乡愁+民俗新奇”的双重体验,成功吸引京津冀游客形成“三足鼎立”的稳定客源结构。
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 这种共生共荣在春节期间达到高潮,在快手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发布《2025新春团购节消费报告》中显示,唐山荣登“十大热门消费城市”榜首,文旅经济发展势头强劲。 “三位一体”锻造文旅转型新范式 从“钢铁之城”到“烟火之城”,唐山的转型绝非单兵突进,而是一场政府、企业与市民的“协同作战”。 在 “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市”的战略部署下,唐山以机制创新破题,构建起“政策撬动—资源活化—全民共建”的转型闭环,为工业城市文旅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出台了《唐山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推动企业加强工业遗产的合理开发利用,将废弃厂房、设备等转化为文旅资产。推出 “文化旅游惠民卡”覆盖全市大部分景区、影院及书店等,带动二次消费。开通12条文旅专线,推出门票减免、折扣套餐、惠民券等优惠政策及暖心驿站等贴心服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南湖旅游景区游客中心 在一系列靶向性政策的催化下,企业纷纷突破“拆旧建新”思维,把文化IP转化为经济新增长极,积极打造新消费场景,形成了“文旅+”复合型经济,衍生出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利用退役厂房打造“钢铁主题乐园”,唐山轨道客车公司联合文旅企业,将老厂区改造为“动车主题研学基地”等优秀案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经济收入。 此外,唐山出租车司机变身“文旅使者”,为游客提供快捷、准确的路况信息,还贴心提供唐山旅游地图。市民也自发组成“城市推荐官”,积极在社交平台分享钢厂咖啡馆、蒸汽机车民宿等打卡体验,把工业乡愁转化为情感共鸣,形成持续性传播势能。 当政策红利转化为市场动能,当工业记忆升华为情感纽带,当市民热情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一座城市的转型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转型启示录 从高炉车间到灯火阑珊,唐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文化转译之路:将钢水奔腾的力度转化为灯火可亲的温度,让工业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当游客在由水泥仓筒改造的“空中书店”触摸历史温度,在钢铁雕塑公园拍摄赛博朋克大片,唐山正一步步完成从生产资料到情感载体的价值跃迁。这座曾以钢产量丈量价值的城市,如今正用文化转译证明:工业遗产不是发展的负资产,而是最具差异性的精神地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