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收后的田野上,秸秆曾是农民眼中的“废弃物”,处理不当还易引发火灾和环境污染。然而,在秸源团队的视角下,这些看似无用的秸秆却蕴藏着巨大的价值。团队负责人朱早早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将秸秆变废为宝,为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为实现这一目标,秸源团队与省农科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了“秸秆原料化制备地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旨在利用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通过化学或生物方法加工成地膜,替代传统的塑料地膜,减少白色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循环。 一年多以前,秸源团队,在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及西藏科技厅多项课题的引领下,前往西藏那曲开启实地调研,旨在从这片在极寒地带的土地上,采集耐低温高效腐解菌种。调研过程中,他们深入冻土区域,仔细观察每一寸土地,在约数千次的精心筛选后,终于成功获取了一批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菌种资源,并带回进行培育研究,这些菌种在低温条件下仍能保持高效腐解能力,在后续秸源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优化工作,调整秸秆的预处理工艺、反应条件和添加剂配方,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地膜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一种既环保又实用的新型地膜。
11月30日,宁波市余姚市科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内,团队负责人朱早早在市农技总站汪少敏的带领下来到了宁波余姚的秸秆利用研究基地。通过、模拟秸秆还田试验,研究耐低温复合菌剂对水稻秸秆降解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最终过低温秸秆原料化再利用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和一体化运作。
“这一堆秸秆我们是2024年11月29日堆放的,一共5吨左右,里面加了适量的耐低温复合菌剂、尿素、工业用糖、过磷酸钙,表层撒上生石灰,用薄膜覆盖以实现自然发酵。”朱早早介绍,“每天都要用工业温度计对发酵堆进行测温,一般温度在50℃以上时发酵效果好,一个月后进行翻堆,经过3个月左右时间发酵即可形成草浆型地膜。”该技术的便捷之处在于,秸秆可就近就地堆放发酵,少了秸秆离田的程序,真正把“废物”转变成可利用资源,减少种植成本,提升粮食综合品质。(作者:杨佳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