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克村,一座始建于1964年的古水磨坊,正奏响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协奏曲。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的精准帮扶与350万元资金的强力注入下,这座承载着从战国“杜崔水磨”一脉相承技艺的古磨坊,已焕然新生,演变为集旅游休闲、文化体验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特色品牌,为村庄铺就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振兴之路。 
	 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小石磨激活乡村新业态 漫步今日的库木艾日克村,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经过修复的古水磨坊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成为产业核心,其石磨面粉年销售量已突破100吨大关。以古磨坊为中心,铁路驻村工作队科学规划了古水石墨小广场、栈道和美食街。 
	 小广场上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已成为村里的专属乐园;传统的磨面坊直接带动了7名村民在家门口稳定就业。而沿栈道延伸开来的美食街,烤肉、馕店、烧烤铺等10个固定摊位依次排开,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味蕾,更稳定解决了26名村民的就业问题。旺盛的人气还吸引了周边流动摊贩自发汇集,形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市集,昔日的古朴资源,如今已成功激活整片乡村新业态。 铁路赋能: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谈及村里的巨变,铁路驻村第一书记依斯拉英·依尔凡深有感触地表示:“我们驻村工作队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企业的资源优势与村里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他介绍,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在项目规划初期就确立了“尊重乡土文化、带动群众参与、确保长期效益”的原则。 
	 “从古水石墨广场、栈道到美食街的布局,我们都与村民共同规划,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项目都真正扎根乡土,造福于民。”第一书记说,“看到村民们实现了稳定就业,村集体有了持续增收,我们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效益共享,活力倍增: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据悉,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古水石墨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带来高达7.5万元的稳定收入。更让村民感到踏实的是,就业人员月均工资能达到3000元,切实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配套建设的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村庄的整体环境与旅游体验。 
	 库木艾日克村的成功实践,是铁路驻村工作队勇担社会责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在铁路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正凭借其独特的“古水石墨”文化,走出一条产旅融合、景村一体的发展新路,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写下了鲜活的注脚。(老铁石榴籽融媒体站 艾则麦提·斯拉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