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2025年9月29日,复旦大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SMU)在上海联合举办“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2025人工智能、数字治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论坛”(2025 FDU-SMU Forum on AI, Digital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Societies)。作为亚洲领先高校,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复旦大学在此次论坛中不仅展现了区域的声音,还携手德国等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搭建起“从亚洲到全球”的桥梁。论坛既是区域对话的重要平台,也是通向全球的门户(Asia to Global Gateway),通过充分利用各方网络资源,把亚洲的研究与洞见推向国际舞台,形成更大范围的知识和影响力共振。借此重要契机,我们专访了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与信息系统学院副院长朱飞达教授与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卢暾教授,深入解读合作背后的战略思考、核心规划与未来蓝图。 思想引领:以前瞻布局共建数字新生态 问题:本次战略合作的渊源与基础是什么?它对于两校在新时期的科研发展具有怎样的战略价值? 朱飞达教授: 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合作基础深厚。早在2008年,双方便携手启动合作项目,其后近二十年间,两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学科互动等领域持续共进,合作成果累累。2014年,新加坡管理大学首届全球论坛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两校学术交流的成果,也进一步巩固了彼此的合作关系。可以说,两校的合作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具备持续发展的现实动力。 本次战略合作,源于中新两国教育部共同推动的“6+6高校合作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新加坡高校与中国顶尖高校建立一对一的战略伙伴关系。作为复旦校友并担任复旦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我于2024年受校长委托,深度参与并推动双方沟通与落实工作,最终促成合作顺利完成教育部备案。 目前,我们已设计并启动一系列涵盖科研合作、教育拓展与双向交流的机制安排。对新加坡管理大学而言,此次合作不仅是学校科研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新高等教育合作全面升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推动跨学科研究、促进区域协同以及面向全球创新的多重使命。
(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与信息系统学院副院长朱飞达教授) 卢暾教授: 新加坡管理大学在社会科学与商科领域享有顶尖声誉,而复旦大学是是世界知名、中国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近年来通过学科交叉引领文理工医“四轮驱动”发展。这种互补性为双方在“数字技术与社会”等前沿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 今年,复旦大学重点打造新工科六大创新学院,我所在的“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围绕计算、智能与安全三大专业内涵,在计算机系统、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和AI交叉等领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这为双方在先进数智技术、智能社会治理等具体方向上开展实质性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副院长卢暾教授) 问题:本次战略合作聚焦于“数字技术与社会”,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朱飞达教授: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等一系列社会议题。我们认为,除了关注技术本身,更应重视其对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如何通过有效治理,使其与人类长远利益相契合。 从学科优势来看,复旦大学在文理学科和社会研究领域积累深厚,新加坡管理大学则在跨学科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计算机科学与商学、经济学、法学等领域已形成了紧密合作。两校的互补性,为我们围绕“数字技术与社会”这一前沿主题开展跨学科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卢暾教授: 未来社会正加速向“人机共生”与“人智协同”的数智形态演进。在这一进程中,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将不再仅局限于人类个体,而必然扩展至由人与AI共同构成的“人智协同体”及其所形成的复杂社会系统。 随着人机边界逐渐消融,治理的结构、机制与伦理框架也将面临根本性重构,其复杂性、深度与广度都将超越以往任何历史阶段。这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议题,而是关乎社会秩序、权利结构与文明形态的深层命题。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聚焦于技术如何增强人类能力、拓展人类潜能,而非将其取代;更应在技术构建的初始阶段,从数据采集到算法设计就系统嵌入价值敏感的设计原则,从源头上防范可能出现的偏见、排斥与不公。 我们选择以“数字技术与社会”作为核心合作主题,正是为了直面这一时代性变迁,旨在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共同探索一条通往更加包容、公平、可控的数字文明之路。 从理念到落地:以产学研协同驱动创新实践 问题:在本次合作中,您将主要负责哪些方面的工作?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如何赋能本次项目? 朱飞达教授: 作为新加坡管理大学方的学术牵头人,我将负责研究方向的总体规划与实施推进。我的研究聚焦于协同人工智能与通证经济(即Web3相关研究与实践)。未来我们将以开放方式广泛征集合作方向,推动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复旦大学、政府及企业之间的多方协作,确保研究成果兼具学术价值与社会影响力。 卢暾教授: 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是此次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积极配合和参与复旦与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战略合作。我本人长期从事CSCW与社会计算、人机交互与协同领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在大模型智能体、人智协同、社会系统推演等领域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我期待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合作项目中,尤其是在构建数智社会政策模拟平台方面提供支撑,共同探索“以人为中心”的社会技术设计理念如何在复杂的真实治理场景中发挥作用。 问题:在合作的第一阶段,两校会优先聚焦哪些研究方向?通过哪些机制来保障这些领域的深度合作? 朱飞达教授: 两校合作将总体围绕“技术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展开。其中,人工智能与Web3是重点领域。我们期待与复旦同仁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治理等前沿探索,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转型提供学术支撑。 在合作机制上,双方将贯彻“研究驱动、人才先行”的基本策略,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研究推进机制。该机制主要依托联合研究项目的公开招标实施。双方将率先组织专题研讨会以凝聚共识,并计划于今明两年内启动项目征集,支持两校教师组建合作团队、联合申请研究经费。相关成果将在双方联合举办的年度学术论坛上发布。 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除经费支持外,学生交流亦被视为核心合作资源。具体举措包括围绕重点研究课题开展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联合培养,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此举不仅旨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也将系统性培养具备跨国学术背景的青年学者。 问题:为保障合作的深度与成效,两校在合作模式设计与跨国推进机制上有哪些具体的考量与安排? 朱飞达教授: 本次合作将采用“虚实结合的平台架构”与“产学联动的推进机制”双轨并行,为合作提供系统性保障。 首先,在合作模式上,创新性地设计了线上虚拟研究枢纽与线下实体实验室相结合的双基点架构。虚拟研究枢纽的设立,旨在适应AI与大数据研究高度跨学科的特性,灵活汇聚分布在不同学院、不同地域的教授,保持研究的开放性与动态性。而复旦大学提供的实体实验室,则为深度学术交流、联合研究和人员互访提供坚实的物理空间与运营支撑。这种“虚实结合”模式,使合作兼具数字时代的灵活性与深度创新所需的稳定性。 其次,在跨国推进机制上,双方致力于将学术合作延伸为更广阔的产学生态。许多与复旦有合作基础的中国企业,可借此机会将其研发网络与商业生态延伸至新加坡及东南亚。这不仅为其“走出去”提供了高价值的学术通道与资源网络,也为合作项目带来了真实的产业场景、研究课题和人才需求。此类产学联动机制,能够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更紧密地结合。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跨国合作中存在数据共享、知识产权等挑战,需要双方持续沟通,共同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而正是由于两校在地域、视角与资源上存在差异,才更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互补效应,从而为应对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提供更全面、更包容的解决方案。 问题:在倡导“AI向善(AI for Social Good)”的实践中,您和团队如何利用技术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能否分享具体的探索? 卢暾教授: 我们团队致力于运用数字与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跨越数智鸿沟、避免数值风险、融入数智生活,并特别关注其生理与心理健康、社会连接与价值实现需求。近期团队取得了两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第一项是构建了基于对话智能体的“老漂族”个性化回忆支持系统RemiHaven。聚焦“老漂族”在社交联系减少和文化适应困难下的心理健康挑战及其回忆支持需求,针对传统回忆干预方式因回忆材料缺失和社交资源匮乏而受限的问题,设计并构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可扩展、个性化回忆支持系统,结合“同乡伙伴”与“异乡伙伴”双重人智协同模式,实现了交互式多模态回忆资料生成和个性化回忆故事集整理等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回忆体验、增强情感共鸣,并对老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项是构建了基于GUI智能体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支持系统WePilot。这项研究聚焦于老年人在智能手机使用中因知识有限、记忆力下降及信息处理能力减弱所面临的挑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以GUI智能体为协作者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支持系统,通过智能化的方案查找、操作引导和实时反馈等技术,弥合了老龄智能设备操作鸿沟。实验结果表明,WePilot显著降低了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支持负担,提升了老年人的操作准确性和学习信心,通过参与式人智协同促进了代际情感联结。 社会影响:汇聚亚洲智慧,赋能可持续未来 问题:展望未来3-5年,您认为两校的合作将在哪些方向上率先突破,并有望产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成果? 朱飞达教授: 我对两校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新加坡管理大学的跨学科优势与复旦大学庞大的研究网络和人才资源相结合,将在人工智能治理、数字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形成显著的互补效应,并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随着合作的深入,我们不仅会不断拓展新的研究课题,还会推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促进更多教育和人才培养项目落地。这种模式既能有效回应社会对科技与治理融合的期待,也契合新加坡管理大学作为“全球连接者”的角色定位。 可以说,此次战略合作只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在未来3至5年里,这个平台将不断孕育新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成果,从蓝图走向现实,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乃至全球的数字未来贡献智慧与力量。 结语: 从亚洲的智慧到全球的挑战,从技术的创新到社会的福祉,新加坡管理大学与复旦大学的战略合作,其意义远不止于两校之间。它旨在探索的,是一条如何让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类长远发展、增进社会整体福祉的路径。当算力与算法日益成为时代的基础设施时,这次合作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与“跨学科共生”的协作模式,或许正是我们在应对复杂全球性难题时,最需要的那把钥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