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地的画布之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线条正在被精心勾勒,它们犹如大地的脉络,带着现代文明的血液奔腾不息,这便是高速公路的建设画卷。12月27日,中建电力基础设施分公司南阳方唐高速项目正式建成通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务,得到了业主与属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项目全线长度24.78公里,全线共有32座桥梁、69座涵洞、路基填方251万方、挖方195万方。该项目建设完成后可完善区域高速骨架体系,加强沿线地区经济联系,有效地服务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促进豫鄂旅游综合开发的快速进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自项目进场以来,项目上下践行快速建造,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了首件预制梁浇筑、沥青铺设等重大工程节点。
协调联动,逆境彰显韧性 自建设以来,项目面对地处偏僻,地形复杂,通视条件较差,测量控制网及水准点的布控难度较大,主材供应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带来的挑战,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高效的执行力,通过精心部署、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进度稳步推进。 为便于施工管理,项目将四标段由南至北切分为三个工区,并设置驻点。各驻点配备了简单的办公住宿设施,平时管理人员在驻点“安营扎寨”,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在遇到重大施工方案需汇报或生产经营例会时,再返回项目部大本营。尤其是三工区,年前为了丑河二号大桥下构完成,管理人员推进“两班倒”“白+黑”奋战模式,深夜坚守,白昼奋战,全力以赴,协调资源配置,组织现场施工,集中人力物力推进现场履约。 2021年进场以来,项目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各项工期的实现。提前储备碎石、沥青、矿粉等重要生产资料,增加合作供应商,保障了施工现场生产工作运行;优化施工方案,通过试验段施工,对沥青摊铺的机械组合、沥青混合料配比、车辆调配等各项施工环节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加强团队协作,关键部位专人专岗,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精细施工,稳步推进工程 在勘测过程中,项目发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设计问题。项目标尾与湖北枣潜高速相接,因湖北段施工时间早,项目建设需顺接湖北段。然而,通过两标段的测量联测,项目发现,按照原定的设计,标尾与邻省交界处的高速存在2.6米轴线偏差,且标高相差约14厘米,如此大的偏差如若不及时调整设计,理想中的“通途”就会因疏忽而成“天堑”。对此,项目快速整理汇总联测数据记录,立即报送业主,最终形成设计线性变更调整与其标段顺接的方案,让相邻标段路面实现“无缝”顺接。 项目在正式开启上面层施工前,为保证施工质量,项目开展了上面层试验段摊铺工作。在摊铺之前,组织技术交底专题会,严格按照施工方案,精心安排部署机械设备及人员,精确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处理、边角处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摊铺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实现平整度、压实度、孔隙率等施工质量指标提升,达到“内实外美”的要求,为后续大面积、连续性沥青上面层施工提供了方案指导和数据支持。 智能建造,引领新质生产力 项目自开工伊始,便开展智慧建造技术研究及智慧工地各项工作,随着项目深入推进及各项基础管理设备完善,智慧工地集成化平台于2022年10月正式启用。整个施工周期,项目积极开展基础BIM技术应用、创新BIM技术探索、深挖BIM应用创效点,组织开展BIM+智慧工地的应用观摩。项目以BIM运用为核心,结合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做到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开展工程数字化建造研究,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使BIM技术贯穿整个施工阶段,从施工质量、安全、合同、进度、技术方面进行全方位管控。
在系统中,项目可通过GIS一张图看清项目全貌,模型与地图叠加,且能分图层显示;BIM形象进度更为直观展示当前控制性工程,当出现节点工程的进度偏差,可直接追溯到当前在施的构件,进行偏差原因分析,做到管控及时高效,第一时间对整体施工管理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全过程项目进度跟踪和动态调整,为项目提质增效。(陈国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