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这一理念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地理标志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各国视为国家战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地理标志,形成了“非遗地理标志”,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地理标志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开拓市场的重要利器和金字招牌。例如广为人知的“武汉汉绣、乃东泽帖尔、平江烟茶、慈城年糕、剑川木雕”等,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生产、制作、销售等环节中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积极助力残疾人融入社会,共创美好生活。研究表明,非遗地理标志作为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在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通过充分发挥非遗地理标志的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更好地推动残疾人事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更多力量。 非遗地理标志为扶残助残保驾护航 2020年签署的《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为我国地理标志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截至2024年8月底,我国已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523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注册达7385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使用市场主体已超过3.1万家。这些数据不仅彰显了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应用的成效,更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众多地理标志产品中,非遗地理标志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潜力,成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涉及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艺术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非遗地理标志,为残疾人提供了大量的就近就业机会,成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通过从事与非遗地理标志相关的行业,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获得了自尊自信,走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不仅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写照。随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全社会对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非遗地理标志正成为扶残助残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非遗地理标志的利用与保护,不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也为推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未来,这块金字招牌将继续为残疾人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图1 黄春萍与残疾人群体交流 图源武汉市残疾人联合会 “武汉汉绣”(以下简称“汉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兴于唐代,盛于清代,却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自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并于2013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汉绣以崭新面貌重回公众视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汉绣传承人黄春萍在传承与推广这门技艺中不懈努力。她每日坚持10小时以上的刺绣创作,不断精进技艺,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广汉绣文化。在武汉市残联的牵头下,黄春萍免费教授残疾人学习汉绣,帮助他们掌握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她已累计培养残疾人弟子千余名,为他们提供与社会平等交流的机会,营造无障碍、无歧视的就业环境。 听力一级残疾的吴霞光便是众多受益者之一。2013年,她开始跟随黄春萍学习汉绣。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与鼓励下,吴霞光不仅掌握了这门技艺,还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步承担起管理吉庆街4家汉绣销售分店的重任,同时创作出多件获奖作品,频频亮相湖北省及武汉市的各类比赛与展览。如今,汉绣让吴霞光的生活焕发出新光彩。 武汉汉绣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延续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更为残疾人打开了通向美好生活的大门,书写了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的动人篇章。 非遗地理标志为残疾人就业插上翅膀 非遗地理标志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我国推进地理标志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实践。在“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这一产业不仅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还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成为他们实现就业与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在非遗地理标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活跃着残疾人群体的形象。他们通过参与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工作,成为非遗产业链的一部分,更发挥了集聚效应,推进我国非遗地理标志建设发展,也为残疾人就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泽帖尔”,又称哗叽,是西藏山南市乃东县特有的纯手工羊毛纺织品。凭借质地柔软、薄厚均匀、经久耐用的特点,“泽帖尔”被广泛用于制作围巾、披肩、藏装及唐卡等精美产品。这一传统工艺不仅是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成为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山南民族藏帖尔手工业残疾人福利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探索出“公司+残疾人”的发展模式。公司为招收的残疾人提供为期一年的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个人身体条件安排适宜的岗位,帮助他们融入工作,实现就业增收。这一创新模式带动了一大批当地残疾人摆脱贫困,通过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致富之路。 这一举措解决了大量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当地残疾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经济困境,走上了致富之路。通过“泽帖尔”这一产业,残疾人不仅收获了生活的保障,更找到了自信与尊严,书写了自立自强的感人篇章。“泽帖尔”已成为推动残疾人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典范。
图2徐军进行直播间拍摄 图源央视网 湖南岳阳平江县的90后独腿小伙徐军,以顽强的毅力和创新精神,走出了一条助力乡村振兴和扶残助残的创新之路。曾被央视报道的他,自学直播带货的全流程,成功跨入短视频和直播行业,为家乡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019年,徐军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奔走在各个乡镇,承担主播、摄像、策划、剪辑等多重角色,累计开展直播带货上百场,为村民销售农产品总额达5763万元。他还主动开展培训,向村民传授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制作技巧,带领他们参与农产品推广活动,帮助更多村民通过新兴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平江烟茶”作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徐军的直播平台上焕发新生。他将这一非遗地理标志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不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更帮助村民开拓创业路径。在非遗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生产线上涌现了更多残疾人的身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为残疾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为扶残助残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徐军的实践,展现了非遗地理标志产品与直播经济的融合潜力,也书写了新时代残疾人自立自强、助力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他的努力正在为家乡村民与残疾人群体创造更多机遇,铺就了一条追梦与致富的康庄大道。 非遗地理标志为助残事业添砖加瓦 非遗地理标志,作为农耕文明的文化遗存,承载着人类在特定环境中探索的智慧与结晶,是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瑰宝。它不仅能够传承文化,还能为残疾人群体带来自信、实现自我价值,并促进其就近就业,为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从个体层面看,近年来,非遗地理标志在促进残疾人群自我就业和实现自我价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传统手工艺门类丰富多样,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技能发展的空间。 通过非遗地理标志的保护与推广,相关非遗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升。典型案例如“道明竹编、景德镇瓷器、庆阳剪纸”等。这不仅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也为残疾人开辟了新的就业模式。许多残疾人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传统技艺,参与到以文化为纽带的就业实践中,实现了经济独立与自我价值的提升。 非遗地理标志的成功实践,不仅让更多残疾人群体共享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成果,更凸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温暖力量。这一模式为社会和谐发展注入了文化与人文关怀,也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动力,展现了文化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美好图景。 从社会层面看,非遗地理标志在促进残疾人群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创造了独特优势。通过建立就业创业示范,实施帮扶措施和奖励政策,非遗地理标志不仅帮助残疾人群实现了就近就业,带动残疾人群体实现就业增收,还为社会打造了良性循环的就业环境,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年糕”为例,这一非遗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申报“中国年糕之乡”、举办年糕文化节等活动,成功转型为兼具经济价值与文化魅力的文旅名片。在这个过程中,非遗地理标志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不仅降低了投资风险,还促进了产品的品牌化和市场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北区残联、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救济金被吸纳到“慈城年糕”的生产、包装和销售岗位中,实现了家门口这种以非遗地理标志为核心的就业模式,不仅提高了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非遗地理标志的带动效应,贫困就业与区域经济繁荣相辅相成。 从国家层面看,非遗地理标志正成为增加就业岗位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非遗地理标志的品牌建设,提升消费者对区域品牌的认知度,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为残疾人群体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 云南大理剑川县的“剑川木雕”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湛的工艺,成为非遗地理标志产业助力残疾人就业的成功案例。通过打造“木雕之乡”“中国民族家具产业基地”和“狮河木雕专业村”等品牌平台,剑川木雕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助残为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自2017年起,在县妇联、县残联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剑川县木雕企业每年定期举办残疾人木雕技能培训班,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就业机会。同时,企业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独立,稳步迈向小康生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为许多残疾人群体带来了生活的改善和自信的提升,也为剑川木雕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剑川木雕的实践充分证明,非遗地理标志产业在增加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潜力巨大。这一模式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为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发展树立了典范。 非遗地理标志通过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企业参与支持残疾人事业,正成为助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价值,还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这一实践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和文化繁荣,同时还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他们在岗位上贡献力量,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基金项目】202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22&ZD208) 【作者】商世民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华民族学博士生导师,武汉科技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湖北名师工作室、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周俊成、徐祺娴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