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华北地区已悄然入夏,石家庄市区已经达到34℃的高温。而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地质六队”)龙门沟金矿普查项目填图组早已连续多日奋战在海拔800米的山脊线上,没有树荫遮蔽的阳光下,温度计显示正午的地表岩石温度已突破40℃。
岩壁为梯 劈开荆棘向山脊 清晨六点半,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时,填图组一行四人已整装待发。项目负责路亚飞指向东南方那片墨绿色的山体:“这次要去116号矿化蚀变带,往返要爬400多米垂直落差。” 起初的二百米还算平缓,但转过一个山坳后,山势陡然陡峭,真正的考验开始了。路亚飞挥动砍刀,在密实的灌木丛中劈出通道,粗壮的枝桠反弹回来,在他的手臂上留下道道血痕。松散的土壤如同筛糠般从脚底滑落,一脚踩下去,往往只留下半个鞋印。“注意脚底!”他一边提醒着,一边继续打头寻找接下来更好的上山路线。“抓住这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根碗口粗的松树根从土壤中斜刺出。我连忙抓住它,粗糙的树皮硌得手生疼。就这样,我们时而踩着松动的土壤,时而借助断枝残根,在近乎垂直的山坡上艰难攀升。正午时分太阳已毒辣无比,队员们的迷彩服很快被汗水浸透,黏腻地贴在背上。项目组成员李剑楠打趣道:“这才算热身,真正的挑战在后头。”
烈日下的博弈 填图追索锚定坐标 填图组四人弓着腰穿越荆棘丛后,终于抵达了山脊,吃过简易午饭并短暂休整片刻后,继续开展矿化蚀变带追索工作。午后的阳光像烧红的铁砧,将大地烤得发烫,短短十分钟队员们已汗如雨下,而他们手中的工作却没有丝毫慌乱。 填图组抵达矿化蚀变带定位时,仪器显示海拔已是803米。在追索蚀变带过程中,项目组配合默契,一人架起RTK测量仪测量坐标,一人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结构、构造,一人用罗盘量取蚀变带产状,而路亚飞则仔细在地质图对照岩层位置。脚下的石英脉在阳光下泛着灰白色,路亚飞用地质锤敲下样本仔细观察:“是黄铁矿化,就是这儿了。”不到40岁的他,手掌却比同龄人粗糙很多,那是野外工作中用地质锤敲击岩石时在手掌上刻下的“年轮”。“工作区内稳定发育一条闪长玢岩脉,矿化蚀变带在岩脉上下盘均有断续矿化蚀变,现场情况跟咱们之前的推断完全相同。”汗水顺着遮阳帽滴落在记录本上,但他并没有停下手中的记录,这一刻的专注仿佛消解了所有在登山过程中的疲惫。
顶峰破译 石英脉中解码金矿“襁褓” “这条石英脉产状、蚀变特征与116号矿化蚀变带吻合。”项目组成员施通彬用罗盘测量石英脉的产状并快速在本上记录,同时在地质图上用笔不停做着各种标记,“这里是由石英脉、碎裂岩、硅化蚀变岩组成。石英脉中有黄铁矿化,是金矿床最爱的'襁褓'。” 116号蚀变带是已知大型金矿矿脉北延,也是本次填图工作的重点对象。2023年项目组就对116号蚀变带开展过工作,证明其局部金富集成矿,找矿前景较好。本年度对116号蚀变带工作程度将进一步加深,从而摸清区内矿化蚀变带规模及金矿富集规律。 “通过填图工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工作区地质概况,进一步确定区内含金矿化蚀变带的分布特征。接下来还将以此次填图资料为支撑,布置钻探工程进行深部控制,所以填图工作一定要细之又细。”路亚飞介绍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日填图工作逐渐进入尾声,队员们开始整理资料和标本,在手图上准确勾绘地质界线,连接相邻地质点,确保每一处细节都准确无误。 后记 随着太阳渐渐西斜,炽热的光线开始变得柔和。下山的路同样充满挑战,每一步都需要找准落脚点,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土壤和碎石在他们的脚下不断地塌陷,发出细碎的声响,汗水湿透的迷彩服紧贴着身体,又被山风吹得微微发凉。经过漫长的跋涉,填图组顺利回到了山脚下的营地,结束了一天的野外工作。 当月光爬上RTK测量仪的仪表盘,夜色中的龙门沟归于宁静。当下一个晨曦的第一缕阳光再次洒向龙门沟,这支由80后技术骨干与90后新生力量组成的“地质尖兵”将与山脊线上的矿化蚀变带再度相逢,继续用脚步丈量、用汗水和智慧探索这片古老山脉的地质密码,他们手中绘制的不仅是一份地质图,更是新一代地质工作者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地质华章。(文:地质六队 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