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丰,米厂老板又说征地会断了他的生意路!”清晨,项目会议室里,生产经理梁攀学和柬籍外协员吴来丰说起了“烦心事”。 项目部修建的公路是金边通往柬埔寨和老挝边境的交通运输大动脉,大米厂位于这条路的最中心位置。若大米厂征地问题不解决,不仅会延误项目工期,还可能影响后续系列工程推进,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吴来丰指尖摩挲着地图上米厂的位置,眼神里透着坚定与从容:“放心,我今天一定会把咱们项目的利弊都跟他讲清楚,让他知道项目建设对他的米厂收益有多大。” 眼前对谈判成竹在胸的吴来丰,与五年前初到项目的“小白”判若两人。那时,他是个连“路基压实度”都翻译不好的十足“门外汉”。但面对复杂的工程文件,他没有气馁,而是开启了“白加黑”的学习模式,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高棉语和中文对照的词汇与要点。 起初,他只能做辅助翻译,看着前辈们从容地与村民沟通。渴望成长的他主动请缨参与小型谈判。第一次去村民家谈征地时,他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同事小李那句“别怕,把咱们修路的好处说明白就行”,成为他打开谈判大门的钥匙。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逐渐掌握了谈判的秘诀:在谈判前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顾虑,准备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谈判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工程规划转化为对方能理解的利益点。同时他也深知,面对中柬文化差异,耐心是谈判的关键。 为了解决大米厂的征地问题,吴来丰已经前前后后跑了七八趟。这一次,面对暴跳如雷的米厂老板,他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递上一杯茶,舒缓对方的情绪。随后,他打开手机里的规划图,耐心解释:“您看,这条路修好后,从金边运原料的时间能缩短一半,运输成本也会大幅降低。而且路面加宽,来往的车辆多了,无形之中就是在给你的米厂做宣传呀。” 他又展示手机里拍摄的中国沥青摊铺工艺视频:“这种路面十年都不会开裂,运输损耗能减少很多,您的货物就能更完好地送到客户手中。” 听着来丰的介绍,米厂老板神色有所缓和,但仍怀有疑虑。吴来丰观察到了老板的变化,继续趁热打铁,拿出准备好的成功案例:“您看隔壁省的那家米厂,在道路升级后,销量增长了近30%。”他还承诺,施工期间尽量减少对米厂正常运营的影响,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听来丰耐心讲解完征拆方案和建设公路对米厂实实在在的好处,老板终于点头表示认可。从翻译“小白”到独当一面的外协员,吴来丰用五年时间,跨越了语言与信任的桥梁,也迎来了自己的蜕变与成长,成为助力中柬民心相通的坚实纽带。(作者 中交一航局五公司 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