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洋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近日,泉州师范学院“潮涌闽海,和合致远”社会实践队深入莆田、泉州、厦门三地,开展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通过考察福建海洋文化的生动实践,深刻感悟其“和合”特质,探索新时代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石刻镌文明:触摸海丝“和合”印记 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实践队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队员们驻足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读记载中外交流的珍贵史料;漫步江口码头,见证商贸往来的古渡遗址;探访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时,紫云屏的中式浮雕与阿拉伯文拱门比邻相守,莲花纹石柱的佛教意象与妈祖信仰的民间情怀交相辉映——这些跨越宗教、地域、族群的文化遗存,正是海丝文明“兼收并蓄”的生动注脚。不同文明在此相遇而不冲突、共存而不苟同,以“求同存异”的智慧书写着多元一体的篇章。队员们以手抚石,不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解码了福建海洋文化“和而不同”的深层基因,这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妈祖连四海:寻根“和合”精神纽带 在莆田,实践队走进莆田市博物馆与妈祖源流博物馆,深入研习妈祖文化。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清晰勾勒出妈祖信仰从地方保护神到全球华人共同信仰的演进脉络。作为因海而生的信仰,妈祖以“立德、行善、大爱”为精神内核,既承载着渔民对平安的祈愿,更折射出福建海洋文化“以和为贵”“守望相助”的价值取向。这种崇尚和平、追求共生的理念,与“和合”精神一脉相承。如今,妈祖文化早已超越地域与族群,成为沟通五洲、联结四海的“情感纽带”:台湾同胞的寻根祭拜、东南亚侨胞的跨洋朝圣,无不印证着“四海一家”的文化认同。湄洲祖庙前,当地老人一句“在这里,大家都是一家人”,道破了这份信仰的本质:它不仅是祈福的仪式,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
实践队在湄洲岛妈祖祖庙参观学习 山海共相依:聆听生态“和合”交响 实践队的脚步还延伸到福建海洋生态保护的一线,在山海相拥间,体悟“和合”精神中“天人合一”“人海和谐”的深刻内涵。在厦门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队员们细致观察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状态;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系统学习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知识;在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通过3D模型深入理解流域综合治理的科学实践。队员们还运用专业知识对玉湖水质进行采样检测,用科学数据印证生态治理的显著成效。在后黄社区和双福村走访时,村民们欣喜地说:“现在溪水清了,红团、荔枝都成了畅销产品,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这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科学治理,方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实践队在莆田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前合影 创新续文脉:激活“和合”时代基因 文化的生命力既源于守正传承,更在于创新转化。实践队聚焦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探寻“和合”精神在当代的活力迸发路径。泉州蟳埔村将“簪花围”非遗与现代文旅、短视频传播深度融合,通过时尚化表达、生活化融入、数字化传播,让渔家女的头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潮品”,实现了传统美学与当代生活的“和合共生”;莆田下山村以“海洋+文化+科技”模式,将妈祖IP转化为文创产品、研学项目,更探索出“零碳文旅”新路径,让千年信仰与绿色发展理念交融共生。如今,下山村通过多元融合实现村集体收入年均增长25%,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这些实践证明,唯有让“和合”精神融入多元创新,才能既守得住根脉,又接得住地气,在时代浪潮中延续文脉。
实践队在泉州蟳埔村走访调研 青春担使命:传承“和合”向未来 文化是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通过调研,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和合”精神既是福建海洋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明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智慧。他们将所见所闻转化为5期思政微课,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和合”故事触达更多青年;立足专业所长,投身海洋生态监测、微生物研究等科研实践,以“挑战杯”项目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蔚蓝海岸上。未来,这群青年将以“赓续”代替“传承”,既守护“和合”的根脉,更以创新实践拓展“和合”的边界——让千年海洋文明在新时代潮涌不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青春力量。(乐生煊、王哲芳、吴雪君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