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草原的晨风掠过甘其毛都口岸“一棵树”的千年枝桠,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的学生肃立树下,重温入团誓词。这棵象征一代代戍边人精神的古树,见证了“青春向党,戍边筑梦——卫国戍边服务团”启程的瞬间。
2025年5月至7月,这支由4位教师和26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分批次奔赴甘其毛都口岸、五原县、乌拉特中旗,开展“青春聚力两件大事,识见北疆奋进征程”主题社会实践。他们以语言为桥,用脚步丈量北疆,在祖国边境线上书写青春担当。
界碑前的誓言:触摸戍边根脉 中蒙703号界碑前,师生们凝望界碑上鲜红的国徽。那一刻,边疆的意义从未如此清晰。在甘其毛都人民政府党建活动中心,北疆红色故事让历史照进现实;荒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科普馆里,植物标本无声诉说着生态屏障的脆弱与重要。当《建国大业》的光影流转,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与眼前戍边人的坚守,在年轻的心灵里激荡共鸣。
边检线上的淬炼:体悟国门担当 边检站训练场上,口令铿锵。“抬头!挺胸!两肩后张!”教官的声音穿透晨雾。从标准军姿到队列行进,学子们亲身体验着“国门卫士”的过硬作风。夜色中,执勤指挥中心的大屏闪烁,展示着智能化的口岸管理和无人智慧边境管控系统。师生们陪同民警值守在智能边境管控系统前,屏幕前每一次的闪烁仿佛都是国门的脉搏。参与的学生感慨“这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万家灯火我守护’的重量。”
语言架桥:专业服务与思想碰撞 外国语言文学系团委书记宋宁、辅导员邢雅露将课堂搬到边关。在出入境实务场景下,她们为边检民警精心指导应试技巧,开展英语技能培训。语言,成为连接校园与国门的纽带。
读书分享会上,师生与民警围坐一堂。学子们表达着对国门卫士的敬意,畅谈研学路上的震撼与感悟。民警则勉励大家:“学好专业,发扬戍边精神,未来用你们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我们北疆的故事。”
洞察开放前沿:科技赋能口岸 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在跨境货物堆场中穿梭自如。师生们实地观摩无人货运系统的作业流程,了解它如何提升跨境货物周转速度。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科技赋能国门管理、守护北疆安全与繁荣的创新实践。团队还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深入口岸企业访谈,通过访谈感知跨境贸易生态,记录企业成长的真实故事。
对话模范:汲取奋进力量 师生们聆听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国家二级英雄模范的讲述。他们在口岸建设中的奉献与坚守,在戍边岁月里的平凡与伟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生动的教材。“心怀家国,脚踏实地”,模范的寄语深深烙印在学子心中。
团队深入北疆牧区,与牧民围坐交流。从草场生态保护到牧区教育医疗,从传统习俗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脉动与“守边人”对家园的热爱,在交谈中清晰可触。 课堂延伸:用知识“戍边” 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团队联合五原县团委,在五原县第二中学开展了英语教学实践。学子们站上讲台,将知识传递与戍边情怀相融合。“这让我们体会到‘文化戍边’的深刻内涵。”参与教学的学生说。
在乌拉特中旗,教学实践更添趣味。融入河套美食、扎染、剪纸等文化元素的英语游戏,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检验了外语学子的专业能力。
实践落幕,征程不止。界碑前的誓言、课堂上的互动、边关的见闻,已成为河套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学子心中不灭的印记。带着河套平原的滋养与北疆热土的淬炼,他们将继续用语言讲述北疆故事,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炽热绽放。(通讯员:宋宁 宋卓航 孙婧 井浩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