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守护流域生态环境,7月2日,巢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12名“河小青”志愿服务队队员深入半汤河、大闸河、冷泉王半汤湖、战前村前河及巢湖沿岸开展实践调研。队员们通过垃圾清理、水质观测与流域生态记录等行动,聚焦河流保护现状,以实际行动助力水环境治理。 首站巡护半汤河:清污行动同步生态初查 当日午后,实践团队首先抵达半汤河流域。刚踏入河岸,散落的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便映入眼帘,这些垃圾沿河岸线分布,部分已被水流带入河道,与水中水草缠绕在一起,形成不雅景观。针对这一情况,实践团队长迅速将队员们分组,手持垃圾袋沿河岸徒步1至2公里开展清理。在清理过程中,队员们同步对河水状况进行观测,发现该河段河水呈浅褐色,且伴有轻微异味。队员在“巡河宝”小程序的河流巡护模块详细记录河流状况时写道:“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河道景观,更可能随着水流进入巢湖,对巢湖的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威胁。”经过一番清理,河岸线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清除。
图为实践团成员沿河清理塑料瓶等生活垃圾 两河生态对比:治理成效与恶化警示并存 实践团队随后转场至大闸河河段,这里呈现出生态治理的积极成效。该河段河岸经过专业的加固硬化处理,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河面仅漂浮着少量零星落叶,整体环境整洁。虽然河水仍处于浑浊状态,但队员们对比此前的监测数据发现,水质已有明显改善。水下,人工种植的水草长势良好,展现出一定的生态活力。经过治理,当前河道周边无明显异味,环境质量较整治前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战前村河的生态状况却给队员们带来了沉重的心情。调研团队在该河段看到,河水散发着淡淡的腥臭味,在河道狭窄区域,堆积了大量的枯枝败叶,部分水域漂浮着密集的浮萍,呈现出典型的水体富营养化特征,河岸两侧的野生草本植物也生长得较为杂乱。据地方资料记载,该河道在一年前仍保持着良好的水质,史料照片显示出当时河水清澈见底,鱼类在水生植物间自由活动的景象。但监测数据表明,当前该河段的水质指标较去年同期已出现明显下滑,短短一年间生态环境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让队员们深感河流保护的紧迫性。
图为战前村河最新状况 湖域生态探访:良好环境彰显保护成效 冷泉王半汤湖与巢湖的生态状况则让队员们感到欣慰。在冷泉王半汤湖,湖区周边设置了醒目的“禁止乱扔垃圾”警示牌,时刻提醒人们保护水环境。湖面干净整洁,没有垃圾漂浮,沿岸的湿地植被生长茂盛,种类丰富,吸引了白鹭等水鸟前来栖息觅食,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生态景象。而当日傍晚,团队抵达巢湖沿岸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与沿岸的草木、远处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晚风吹过,带来了湖水特有的清润气息,巢湖生态修复后的自然风貌在这一刻尽显,让人心旷神怡。
图为巢湖景观一角 “捡垃圾和记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河流保护的紧迫性。”返程途中,队员们围绕护河实践展开讨论。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第一手调研资料,更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了绿色环保理念,彰显了当代青年守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与担当。(王煦然 李旭 罗沛霖 石敏)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