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裕农通杯”第八届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在竹田头这片充满故事与生机的土地上,一场融合自然、红色、产业的沉浸式研学之旅正徐徐展开。我们精心设计了“自然教育”“红色教育”“产业实践”三大板块课程,可以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游客们提供专属的研学课堂,其中柿子相关课程是我们的主推课程,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行走与实践中收获多元成长。 自然教育:沉浸式拥抱生态奇妙 当你化身自然侦探踏入这片秘境,便开启了与万物的捉迷藏游戏——竹林间的光影里藏着竹影精灵,花丛深处躲着不愿露面的花中“隐士”,不妨把这些邂逅的色彩与形状都收进手工拼贴里,让自然的馈赠成为可随身携带的小确幸。踏入竹田头的自然课堂,便是开启一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若想与自然来场更亲密的“味觉对话”,春日里采下的新茶能在指尖翻炒出清香,茶寮里用竹筒慢炖的饭菜裹着草木气息,而当季的柿子更是妙不可言,酿一瓶酸甜的柿子醋,熬一罐绵密的柿子酱,每一口都是自然在舌尖跳的圆舞曲。 还可以当回自然的“小伙伴”:为林间的小动物搭个温暖的家,给身边的植物朋友做次细心呵护,把饱满的柿子封进罐头留住甜意,用叶片拓印出独一无二的纹理。再钻进竹林挖颗鲜嫩的竹笋,在田埂边烤个流油的红薯,这些手忙脚乱又满心欢喜的瞬间,早已悄悄让你读懂了自然的心跳,也悄悄种下了守护它的心意。 红色教育:回溯历史,传承精神火种 竹田头的红色研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古桥的石缝里藏着时光的絮语,循着永济桥的拱影、兴隆桥的石阶漫步,指尖抚过的每一道纹路,都在低诉曾经的车马喧嚣与市井烟火。再踏上雪窦岭、月角岭的古道,青石板上的凹痕里,仿佛还能听见先辈行过的足音,一步一印间,岁月的厚重便顺着鞋底漫进心里。 商阿大的故事早已融进老街的砖瓦,不妨换上旧时衣衫,在角色扮演里触摸那段岁月的温度。“梢公老街”的传奇在耳畔流转,提笔写下的回忆录里,字里行间都是精神的回响;情景再现的瞬间,那些坚忍与赤诚,便如春雨入田般,悄悄在心底扎了根。原来红色的基因从不是遥远的符号,它藏在桥的沧桑里,印在路的褶皱中,更活在每一次与历史的对视里,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静静流淌。 产业实践:以行践知,赋能地方发展 产业实践板块,是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场。校企合作的课堂扎根在竹田头的土地上,亲手参与柿子的清洗、晾晒与深加工,看饱满的果实蜕变成酸甜的醋、绵密的酱;细细探究香榧从结果到成仁的奥秘,在观察与实验中摸索产品延伸的更多可能——这条“产品衍生之路”,藏着传统物产与现代需求碰撞的火花。产教融合的实践则架起文化与经济的桥梁,拿起画笔为乡土元素设计文创,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坊学习技艺、助力推广,让“经济文化融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的包装、摸得着的手作、传得开的故事。从山间采摘带着晨露的原材料开始,一步步将其转化为融合地方特色的农创作品,其间的每一次制作都是创意的生长,每一场研讨都是方向的明晰。这些过程里,青春的巧思为竹田头的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参与者也在与土地的联结、与文化的对话中,慢慢读懂自身价值与地方发展的深层关联,让个人成长的轨迹与这片土地的脉搏,自然而然地同频共振。
竹田头的研学课程,以自然为底色、红色为灵魂、产业为引擎,尤其依托柿子这一主要产业,编织起成长的立体网络。无论你是渴望亲近自然的探索者、想汲取红色力量的追光人,还是想投身实践的奋进者,都能在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坐标,解锁知识、精神与能力的多元成长密码,让竹田头之行成为人生旅程中难忘的成长印记。 所属学校:浙江树人学院 项目名称:新“柿”界——竹田头村柿子IP美丽乡村农旅研学运营规划 指导老师:韩丹萍、赵竑绯、李珏 团队负责人:叶朝彤 团队成员:祝梦圆、姜沁秀、包锦晖、吴瑞韩、劳美佳、毛越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