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8月1日,河南省第九届普通高等学校“出彩中原”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之“探寻非遗技艺 赓续文化传承”活动在周口师范学院成功举办,来自全省31所高校的100名优秀大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希望同学们将此次实践中感悟到的非遗魅力与工匠精神带回校园、融入日常。珍惜韶华,砥砺奋进,以远大的志向、深厚的学养、奋斗的姿态,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开班仪式上,周口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迟彦深情寄语全体学员。
寻根溯源,深植文化自信 两场高质量的理论讲座为主题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周口师范学院新时代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胡现岭以《周口地域文化》开篇,系统梳理了从太昊伏羲氏开创华夏文明到老子道家思想形成的周口地域文化脉络,深化了学子们对陈楚文化的认知。随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贾滕教授带来的《田野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写作》课程,则为后续深入非遗现场调研提供了专业的方法论指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几天来,三个小组各展所长,沉浸于专项实践:越调组于艺术馆内跟唱学腔、苦练身段,一板一眼尽显功底;毛笔组在工作坊中亲手选毫、精研制笔,一丝一毫考究匠心;“泥泥狗”组在工坊现场捏塑成型、感悟图腾,一揉一捻传承古韵。一场场实践下来,学员们或水袖沾汗,或墨染指尖,或彩绘沾衣,却热情高涨,劲头十足。“亲身体验越调的唱念做打、毛笔制作的精微毫厘、泥泥狗捏塑的指尖功夫,让书本上的‘非遗’变得如此真实可感。”学员们通过深度的专项锤炼,真切体会到传承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精湛技艺,深刻领悟到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精雕细琢、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于知行合一中筑牢文化根基,锤炼传承本领,厚植家国情怀。
深度调研,对话传承匠心 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是学员们深入调研,与非遗传承人展开面对面的交流研讨。各组学员深入走访相关艺术馆、非遗工作室与村落工坊,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围绕三个非遗项目收集了百余份第一手鲜活素材。基于前期理论基础,学员们系统梳理了越调的艺术流变、毛笔的工艺精粹、泥泥狗的文化密码,并分析其在当代传承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从越调唱腔的数字化记录与传播,到毛笔制作技艺的标准化整理与推广,再到泥泥狗图腾文化的创新性诠释,学员们以青年视角,为各自专注的非遗项目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活化思路。 为了更好地检验学习成果、高质量完成非遗调研报告,活动期间每天晚上都安排了交流研讨环节。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围绕调研报告的核心任务分工协作,深入交流碰撞。
成果绽放,践行青春担当 经过数日深入的学习、实践与研讨,学员们将所学、所思、所悟系统梳理、凝练升华,转化为聚焦越调、汝阳刘毛笔、淮阳泥泥狗三大非遗项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在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精炼剖析了项目的核心价值与传承挑战,并基于深度调研,提出了具有创新价值的保护思路。这些凝聚智慧的报告,充分展现了学子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力量。 “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一位学员代表在分享中动情地说。“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有责任学习和守护这些瑰宝,让其在时代长河中永续流淌。”真挚话语,道出了全体学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决心。
周口师范学院一直致力于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打造特色育人品牌。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显著提升了校园文化传承创新氛围,有效推动了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文化育人工作,引领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汇聚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陈刚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