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儿童菌斑显色牙膏 牙周炎专用漱口水 白癜风免费计划 孕妇早餐石子膜 富平柿饼全国顶尖 全国软文营销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新闻传播】
专访FOSA德国创始人弗朗茨:“舒适的极致,是让每一寸细节都‘懂’脚”
2025-08-05 11:29:34 来源: 作者: 浏览:20

(采访现场:FOSA设计工作室,墙上挂着19世纪德国制鞋工具与2025年最新鞋款的对比图,弗朗茨穿着一双经典勃肯鞋,手指轻叩桌面时带着德国人特有的沉稳节奏。)

记者:弗朗茨先生,您创立FOSA时,为何将“舒适”作为核心追求?在德国制鞋传统中,“舒适”似乎总与“严谨”“耐用”绑定,您眼中的“舒适”是什么样的?

弗朗茨(微笑,指尖划过桌上一双拆解的鞋履样品):在德国,我们常说“鞋子是脚的第二层皮肤”。19世纪我祖父那辈的制鞋匠,会蹲在顾客面前量脚三小时——不是为了仪式感,是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舒适,必须让鞋“服从”脚,而不是脚“迁就”鞋。

创立FOSA时,我见过太多人穿的鞋要么磨脚、要么笨重,他们说“舒服的鞋不好看,好看的鞋不舒服”。但我不相信这种妥协。对我来说,“舒适的极致”是“让每一寸细节都‘懂’脚”——它要像赤脚踩在草地上那样自然,却比赤脚多一份恰到好处的支撑;它要适应不同的脚型、步态,甚至不同的行走场景,这才是“极致”。

记者:为了这份“懂”,FOSA做过哪些“较劲”的事?比如您提到的软木材质,15年工艺迭代,是什么支撑着这种坚持?

弗朗茨(拿起一块软木样品,对着光展示纹理):您看这块软木,它来自葡萄牙的栓皮栎,和最好的红酒瓶塞同源。但最初它太脆,穿三个月就可能断裂——这在德国工艺里是“不可接受的瑕疵”。

我们团队里有位82岁的老鞋匠,他总说“好材料要像养孩子,得慢慢教它听话”。15年里,我们试过37种处理工艺:用蜂蜡浸润增加韧性,用低温压缩保留弹性,甚至模仿人体皮肤的呼吸节奏调整孔隙率。第13年时,样品已经能承受1万步磨损,但我们发现足弓支撑的角度还差0.3毫米——就因为这0.3毫米,又花了两年调整模具弧度。

有人说“消费者看不出来这0.3毫米”,但我们知道:脚能感觉到。当2023年收到用户反馈“穿FOSA走2万步,像走在云朵上”时,我就知道,这15年的“较劲”,值了。

记者:德国精工的“极致”,与中国团队的“创新”碰撞时,有没有过分歧?这种融合如何让“舒适”更落地?

弗朗茨(点头):当然有过。比如中国团队提出“要让舒适的鞋也能搭西装、配裙子”时,我最初是抗拒的——在德国,功能鞋就是“丑但好用”的代名词。但他们带我去看中国年轻人的生活:早上挤地铁,中午见客户,晚上逛夜市,一双鞋要应对三种场景。

这让我明白:“极致舒适”不能关在实验室里。中国团队教会我,“懂脚”还要“懂生活”。比如2025年的厚底马丁靴,我们保留了德国矫形学的拱型支撑,却用中国供应链的轻量化橡胶做鞋底,既防滑又显瘦——这不是对“舒适”的妥协,是让舒适更懂人的需求。

现在我常对团队说:德国工艺是“骨架”,中国智造是“血肉”。骨架保证每一处支撑都精准到毫米,血肉让它能适应更鲜活的生活场景,这才是“极致”的真正模样。

记者:未来,FOSA对“舒适的极致”还有哪些野心?

弗朗茨(指向墙上的3D打印中底设计图):明年要推出的智能感应模块,不是为了“炫技”。我们想通过传感器记录不同人的步态数据——比如厨师的脚更易肿胀,医生的脚重心偏前——然后用3D打印定制中底,让每双鞋都成为“专属脚的朋友”。

但无论技术多先进,有一点不会变:我们永远不会说“这双鞋已经够舒适了”。就像我祖父说的,“制鞋匠的尺子,永远在顾客的脚底板上”。FOSA的极致,就是让“舒适”从“奢侈品”变成每个人的“日常权利”——这是我30年前拿起第一把制鞋刀时的初心,也是未来30年不会变的坚持。

(采访结束时,弗朗茨拿起一双刚下线的样品,用德语轻声说了句“试穿1000次才算合格”,随即笑着补充:“这是我们的老规矩,在中国也一样。”)

关于FOSA:

FOSA源自德国,由德国鞋履设计师弗朗茨联合中国团队创立,是一个融合德国设计理念与中国智造的舒适生活方式鞋品牌,品牌设计理念可追溯至19世纪德国制鞋工艺,2010年开始由中国知名高端鞋企「履具造作所」运营,专注于将人体工学与时尚美学结合,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极致舒适」的鞋履解决方案,其提倡的“足下舒适主义”核心理念赢得了全球高端用户的青睐,吸引了包括张元英、柳智敏、朴灿烈、吴世勋、亚马尔、赵露思、蔡依林、英国王子等明星大腕用户。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娱乐
健康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