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西安翻译学院“译”路传薪宣讲团暑期奔赴延安吴起县,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实地考察为基,党史宣讲为魂,探寻红色根脉,点燃青春之火。 一、 共商共建:校地携手深扎根 活动伊始,宣讲团与吴起县团委召开座谈会,共绘红色传承蓝图。团委书记寄语:“宣讲要扎根,必须懂得这片土地的魂。多走访旧址,多用方言讲述‘切尾巴’战斗;多向老党员请教、走近孩子,让故事鲜活起来。更要帮助本地青年提升能力,让红色种子长成常青林。”团队负责人袁煜深有感触地表示:“我们必须与土地、人民紧密团结,将故事演绎成吴起的‘家事’。”此外,袁煜还汇报了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情况。团委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用新颖的形式讲述过去的故事,更要确保这些故事与当下紧密结合,贴近实际。”双方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最终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包括依托“青年之家”建立“红色宣讲站”,以及联合开发“长征主题研学路线”等,旨在搭建起校地之间的坚实桥梁。
二、 胜利溯源:圣地重走悟精神 怀着敬畏,宣讲团登临承载长征胜利的胜利山。沿山径而上,雕塑展板无声诉说红军无畏,泛黄史料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化作心头共鸣。登顶远眺纪念碑,浮雕再现艰辛历程。俯瞰今日安宁吴起,山风仿佛送来历史回响。山底随机寻访中,与退伍老兵话家常,听那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说道:“胜利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根基。”与当地老乡、环卫工等深入交流,真切触摸到长征精神融于乡音俚语、代代相传的讲述中。枫林剧场内,文艺演出以歌声、朗诵、表演鲜活重现红色故事,掌声中领悟传承真谛。文创店中,老照片、复刻军壶等物件是时光切片,带走书签帆布包,让红色记忆融入日常。夕阳镀金,下山脚步坚定,血脉中“胜利”二字化作前行勇气与信念。
三、 南沟耕读:红绿相融沃新土 宣讲团走进南沟村,探寻红绿融合之道。党史活动室内,村支书讲述1999年退耕还林始末:争议中,村干部带头入股,村民从不解到眼见绿意蔓延。1996-2002年,1.6万亩新绿让荒坡蜕变为生态画卷(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捧回“全国示范村”荣誉,叩响绿色初心跫音。村史馆中,老照片里扛苗身影、锈迹农具,与崭新旅游规划图、加工线照片对比,解码南沟“向绿而生”、盘活“金饭碗”的岁月密码。与老中青三代对话:长者追忆山洪肆虐的岁月,感慨道“树木为我们留出了一条生路,积攒下金山银山”,揭示了老一辈人坚守并夯实的生态基石;中年村主任裤脚沾满泥土,细述“夜晚打着手电筒浇水”“探索种植‘摇钱树’、兴办加工厂”的艰辛实践,展现了生态突围中的产业破局之路;青年满腔热忱返乡,立志“让满山翠绿为更多人所见”,积极修建乐园栈道,力求“将‘绿色家底’转化为鲜活的招牌,接轨新时代的发展快车道”,生动诠释了新生代在守护与奋进中的担当。偶遇书法大家所赠的墨宝“大展宏图”,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更寄寓了对宣讲团的深切期望。此行深刻领悟退耕还林是对“发展”的重定义、“生态”的死磕坚守。
四、 薪火燎原:知行贯通传星火 宣讲团贯通校园与乡土,播撒星火。小学课堂上,团队成员郝秦将厚重的史诗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生动故事。在宣讲团与小学生们的互动环节中,明确指出担当精神蕴藏在朗朗书声和不断磨砺之中。稚嫩字条“要听爷爷讲党史”点亮了代际传承的自觉之光。万庄村党员活动室内,“发展大事记”与党史互文:党员住工地修路是“支部建在连上”的当代注脚,冷库落地是“人民至上”的体现。听老党员张大爷讲村名更迭史,土地改革政策在土炕家常中化为生活图景。农耕体验里,“红军帮老乡”故事更添泥土温度。老党员座谈会上,泛黄照片、褪色党证构建坐标系,无华讲述(凿山修路、顶风栽树)让“为人民服务”变为可触的生命体验。领悟万庄广场围坐听故事,正是“把根扎在群众中”的诠释——如窑洞老槐,根深方叶茂。
五、 沃土新程:青春接力续华章 从校地共商蓝图,到胜利山精神溯源;从南沟红绿深耕,到贯通课堂乡野知行合一,“译”路传薪宣讲团的吴起行,是用青春丈量红色沃土的生动实践。深刻体悟:红色传承,根在沃土,魂系人民;需俯身听乡音,躬身融实践,更需以创新思、青春声,让历史火炬焕新时代光彩。未来,宣讲团将与吴起县持续深化合作,让红色基因、绿色理念,在更广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