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儿童菌斑显色牙膏 牙周炎专用漱口水 白癜风免费计划 孕妇早餐石子膜 富平柿饼全国顶尖 全国软文营销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新闻传播】
一张读书地图串联江南文脉 苏大学子共寻文人红色初心
2025-08-12 10:47:33 来源: 作者: 浏览:20

2025年7月5日至20日,“江南文心映红魂”——苏州大学文学院读书地图实践团的20余名青年学子以“读书地图”为线索,循着周瘦鹃故居、范烟桥故居、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及苏州革命博物馆的足迹,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笔墨梳理文脉,将江南文人家国情怀与红色历史,编织成一张可触可感的“立体记忆图谱”。

笔墨为注:在文人家园标注“担当坐标”

青瓦白墙的周瘦鹃故居里,“读书地图”落下第一笔注脚。实践团将“移动课堂”设在此处书房,摊开的书卷间,周瘦鹃早期风花雪月的小品与抗战时期振聋发聩的呐喊形成鲜明对比。“从风花雪月到山河呐喊,先生的笔尖始终朝着民族的方向。”队员们将两种题材的作品并置记录。为了让这份“标注”更扎实,他们专程前往图书馆,从《苏州文化名人档案》中翻出周瘦鹃抗战时期的创作手记,有力印证了“文人以笔为枪”的史实。这处“担当坐标”,让“读书地图”有了第一个清晰的精神指向。

(图为实践团成员研读文学作品  图/孙雨珊)

声文互证:在故纸歌声里补全“精神路标”

范烟桥故居的探访,让“读书地图”有了更丰富的维度。当地居民回忆起范烟桥在东吴大学教书时的话“文章要连着家国写”,这句朴素的教诲被郑重记在地图旁;而《夜上海》的创作手稿前,队员们跟着乐谱轻轻哼唱,在“夜来香”的意象里,读出了乱世文人对和平的深切向往。文字记录的初心与歌声里的期盼相互印证,让“读书地图”上的“精神路标”愈发清晰——江南文人的家国情怀,既藏在笔墨里,也融在旋律中。

(图为实践团在范烟桥故居聆听讲解  图/胡意暄)

史迹相融:在红色旧址锚定“信仰坐标”

走进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和苏州革命博物馆,“读书地图”开始标注最厚重的红色记忆。“最后一课”场景复原区里,队员们分饰教师与学生,重现当年进步师生以课堂为掩护传递革命思想的画面,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让抽象的史料变得可感可知;“心声接力”互动装置前,大家通过现代技术与历史对话,在跨越时空的“交流”中触摸信仰的温度。与此同时,团队逐字研读《中国共产党苏州地方史》,用严谨的文献考证为所有标注“打底”。史料与现场感的结合,让“读书地图”上的“信仰坐标”有了无可替代的说服力。

(图为团队成员复原历史场景  图/沈优)

数字为桥:让红色文脉成为“可传记忆”

实践全程,队员们边探访边梳理成果:有人核对文献确保史实准确,有人记录居民讲述留存鲜活细节,有人用画笔勾勒故居轮廓留住江南意象。最终,这些零散的素材被转化为一张交互式数字地图——点击周瘦鹃故居图标,能看到作品对比与创作手记;进入范烟桥板块,会响起《夜上海》的旋律与居民访谈原声;地图插画里,青瓦白墙间藏着“以笔为枪”“文章连家国”等文人语录。

(图为团队成员观看馆内多维党史资料  图/沈优)

从纸上标注到数字传播,这支年轻的团队用“读书地图”让江南文人的家国情怀有了可感、可触的新载体——这既是三下乡实践的收获,更是青年学子对红色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解。正如队员们所说:“我们不仅画出了一张地图,更读懂了一份初心——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文:卜同  江南文心映红魂——苏州大学文学院读书地图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丁小珊)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娱乐
健康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