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儿童菌斑显色牙膏 牙周炎专用漱口水 白癜风免费计划 孕妇早餐石子膜 富平柿饼全国顶尖 全国软文营销
搜索:
标题 内容 作者
【投稿咨询】
【新闻传播】
牧歌的故乡:文旅共生,非遗同享
2025-08-25 10:30:25 来源: 作者: 浏览:20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这首享誉全国甚至蜚声中外的《牧歌》无疑也是祖国北疆的一张文化“名片”。每当悠远的歌声响起时,无论你身在繁华都市还是边寨村落,总能顺着旋律的铺展,步入那梦中的秘境——牧歌渐渐沉入宝格达山暮色的褶皱,乳香裹着歌声飘入蒲公英簇拥的毡房,哒哒的马蹄扣下克鲁伦河岁月的脚注,童年的马鞍颠碎天边流转的星光……这里就是《牧歌》的故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地处中蒙俄边境的新巴尔虎右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牧业旗市,既是人们伴着轻歌曼舞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也是东北亚经济圈的国家级中俄蒙合作先导区。2025年首届“牧歌故乡民歌节”系列活动正在成为北疆大地上县域文旅融合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一、新径:驱动新右旗县域文旅的融合升级

新巴尔虎右旗(简称“新右旗”)可以看作是北疆草原作为“歌海舞乡”的典型缩影。这里富含着文化艺术等人文资源与草原湖泊等自然资源。“牧歌故乡民歌节”不仅以北疆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国内外游客,而且以民歌作为情感沟通的“媒介”,使天南海北的人们形成深度的情感链接与文化链接。《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为宣情艺术的民歌,从早年间的口耳相传到今天的数智平台,在艺术传播中既有文学的叙事审美性,也有旋律的听觉审美性,还有画面的联想审美性,更有直观的演唱审美性。因此,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民歌传播具有更高效率、更多维度的审美情感链接优势。

本届“牧歌故乡民歌节”以民歌创新为契机,以歌促旅,文旅共生,在文旅融合中采取“实况议程+空间叠加”的新路径,发挥地缘优势,努力打造北疆县域文旅融合示范区。

就“实况议程”来讲,2025年5月至6月全网展开“新民歌征集评选活动”,7月在全网各大平台推出辑录了30首歌曲的3张数字音乐专辑。在前期充分的准备基础上,“千呼万唤始出来”,2025年8月24日“那达慕”村晚开幕式在前期“议程设置”的系列宣传中如约而至,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后续的内蒙古新民歌创新发展研讨会、跨界融合舞台作品《牧歌》以及2025新民歌村晚等活动围绕“歌游内蒙古,天天那达慕”主题推广县域文旅品牌,呈现出实况维度的“议程设置”,并通过主流媒体与民间自媒体复合式的持续传播,形成宣传效果在时间上的延宕。

就“空间叠加”而言,8月24日的“那达慕”村晚开幕式突破了传统“那达慕”固定空间举行仪式的局限,将固定的仪式空间与流动的日常空间相融合,借助广播电视和网络平台的矩阵化报道,实现了“线上+线下”“仪式+日常”“动态+稳态”多重空间的叠加效果。在主题方阵的情境式行进中,街道中的行进打破了传统运动场上整齐划一方阵的“千人一面”模式,而是以“千人千面”、多彩纷呈的队伍对群众日常生活面貌予以仪式化的拟态,游客骑行方阵、房车方阵亦在其列。丰富多彩的方阵在行进中富有层次性地彰显了北疆文化和呼伦贝尔的各种特色元素。这种“仪式+日常”的空间深度融合不仅别开生面,而且能够以“自由、生动、欢愉、活泼”的形式更加真实而鲜活地展现新时代北疆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共同奋进的时代群像。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对北疆文旅融合具有启迪意义。新右旗的“牧歌故乡民歌节”以歌促旅正是“以文促旅”的具体表征,并在包括“那达慕”村晚开幕式的系列策划中体现了“以旅彰文”,在文旅共生中促进县域产业升级,从而为当地各民族群众带来福音。

二、新图景:促进各民族对民歌非遗的传承创新

在呼伦贝尔巴尔虎草原上流传千百年的民歌是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儿女在生产劳作、日常娱乐的漫长岁月中审美提炼、口耳相传的文化宝藏。民歌是独具本土特色的,能够记载历史、反映现实、抒发情感、认知世界、表达世界乃至有助于改造世界的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也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新右旗的“牧歌故乡民歌节”将民歌与“那达慕”两种非遗实现融合,本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一场全方位的“非遗”传承壮举。

一方面是“历时性”,体现为对于民歌“非遗”的传承创新。

传承不是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比如,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的《牧歌》本身也是改编创新的成果。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作曲家安波和许直到东北采风时听到了民歌《乌胡尔图辉腾》,但因语言不通,安波根据旋律填了两段词,并冠名《牧歌》。后来瞿希贤将此曲编成合唱,并邀请剧作家海默重新填词,使得《牧歌》获得了更多版本的阐释。

基于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本次新民歌征集活动入选专辑的30首歌曲中,既有诸如《四季母亲》《光彩夺目的伴侣》《巴尔虎酒歌》《远方的牧野》等原创新民歌,也包含了新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与当地牧民创作、演唱的《新巴尔虎右旗之恋》等歌曲,还包含《哲仁嘿》《辽阔的巴尔虎》等被重新编曲、创新演绎的经典民歌。许多获奖与入选作品从声乐唱法、演唱形式到编曲配器,都属于古老民族音乐与时尚流行音乐的创新融合,也更符合当代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倾向与数智时代的传播规律。

另一方面是“共时性”维度,表现为各民族对民歌的共创同享。

从古老的《乌胡尔图辉腾》传唱到《牧歌》的诞生,本身就是各民族词曲艺术家和歌唱家精诚合作的结果。本次面向全国的新民歌征集活动吸纳了五湖四海各民族的创作精英,突破了地域、文化、民族界限,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创作民歌、共同唱响民歌、共同传承非遗的格局。特别是在“那达慕”村晚开幕式和后续活动中以多元方式、多种渠道对新民歌的推介为各民族儿女同享非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评选中荣获年度最佳原创民歌的《沐光草原》在前奏融入了呼麦这一非遗演唱技艺,又将说唱、贝斯等流行音乐常见元素作为歌曲的主要表达手段。歌中唱道:“作为年轻一辈,我们坚定着自己的信仰,永远秉持着奋斗的精神,我们满怀信心,开创未来新时代。”歌词更富时代感和青春感。同样是最佳原创民歌的《老师》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恩师与往日校园时光的眷恋,歌词朴素真挚,拓宽了以往大多数民歌单纯描写传统游牧生活与牧野风光的题材和内容。该作品曲风更趋向大众化,更容易引起青少年受众的情感共鸣。《任风吹》中的逍遥自在的那份超然更似是传统牧野风与时尚都市风的糅合,体现出跨地域音乐的多重文化、多重风格之融合。

民歌多元风格的融合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受众基础。新右旗3.8万总人口由汉、蒙、回、藏、满、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14个民族共同构成。历史上,在各民族迁徙融合、繁衍生息的漫长岁月中,共同创造并不断改编而逐步形成了一首首流传至今的民歌。今天,这份文化宝藏也在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获得更为多元的文化滋养与数智赋能,从而也能够获得更广的受众面、更强的传播力和更深的影响力。

“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探寻“牧歌的故乡”到北疆各民族儿女共同打造文旅产业,共同开发传承非遗,正是坚持扎根基层,发挥地缘优势,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彰显。文旅共生,非遗同享,首届“牧歌故乡民歌节”开启了北疆县域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未来也必将在各民族儿女的守望相助、勠力同心中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断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苏米尔系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lily99
网友关注排行
科技
娱乐
健康
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