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至20日,“江南文心映红魂”苏州大学文学院读书地图实践团十几名本科生以“追溯江南文脉、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走进周瘦鹃故居、范烟桥故居、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及苏州革命博物馆,在江南文人的笔墨中探寻爱国底色,在苏州革命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于笔墨间见赤诚:从江南文人作品中品悟爱国情怀 实践团首站来到周瘦鹃故居,成员们在附近的书房分组梳理不同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与主题表达,从早期对生活意趣的细腻描摹,到后期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切,清晰勾勒出这位文人“以笔为镜”的思想轨迹,感受文字中“虽居江南一隅,心向家国万里”的赤诚。
图 1:细读《爱之花》等书籍 在范烟桥故居,实践团聚焦“文人担当”展开研学。成员们系统整理了范烟桥从文学创作转向教育实践的历程,重点标注其“以教育育魂”的理念。针对其创作的《夜上海》,团队结合历史背景解读歌词中“繁华表象下的抗争”,让当代青年的思考与文人的爱国情怀形成跨时空对话。
图 2:学习歌曲《夜上海》 于史迹中承精神:在红色旧址里触摸革命初心 实践团走进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时,成员们以“沉浸式研学”激活历史记忆。在“最后一课”场景复原区,大家分工扮演教师与学生,重现当年进步师生以课堂为掩护传递革命思想的画面。
图 3: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最后一课”场景模拟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苏州革命博物馆,成员们研读史料,围绕“支部创立与江南革命火种”主题,会议记录、早期成员回忆录与苏州地方史对照研读,梳理出革命火种在江南地区传播的脉络。
图 4:研读史料 此次实践中,实践团不仅记录下江南文人“以文载道”的爱国足迹,也梳理出苏州革命历史中“以行践志”的红色脉络,让江南文脉中的爱国基因与红色历史里的革命精神,通过青年视角得以传承与延续。 (文:宋晨曦 图:孙雨珊 胡意暄 江南文心映红魂——苏州大学文学院读书地图实践团队 指导老师:丁小珊)
图 5:于五卅路纪念碑前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