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作为少年儿童群体中的重要部分,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号召,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苏韵传情,筑梦童行” 江苏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服务团的成员们积极搭建平台,精心打造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暑期课堂。 南京:非遗传承,情暖金陵 7月10日至25日,服务团成员叶秋予、童星语、徐悦晰、薛婧仪怀揣着热忱之心来到南京,走进当地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把欢声笑语种进暑假。 为了更精准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与实际需求,志愿者薛婧仪、叶秋予先后走访了当地的村委会、居委会、学校,并与老师、家长展开了面对面交流,通过实地探访与深度访谈,梳理基层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后发现,留守儿童在课后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资源仍然欠缺,不少孩子虽生活在文化名城,却因缺乏引导,对本土非遗文化知之甚少,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存在明显空白;同时,部分孩子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性格腼腆,不擅长情感表达。就这些实际需求,志愿者团队分别围绕“文化”“安全”“兴趣”“心理”等主题,设计了一系列专题活动。
针对“兴趣培养”,聚焦于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志愿者们开展了“美育启蒙”小课堂。在“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非遗技艺科普课堂中,志愿者童星语向孩子们介绍了优秀传统技艺——“绒花”之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慢慢探索尝试,美丽的绒花在一双双小手下悄然绽放。孩子们在指尖与传统技艺的触碰中,悄然播下对非遗文化的兴趣种子。 音乐课上,一曲《萱草花》温柔响起,轻柔的钢琴声流淌开来,“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徐悦晰老师逐句领唱,孩子们从原来羞涩地小声歌唱,到后来歌声愈发嘹亮,脸上也渐渐绽开笑容,动人的旋律在小小的教室里回荡,久久不能散去。
徐州:守护彭城,情润童心 另一边,服务团的成员张雨婵、潘云嘉齐聚徐州,聚焦于“文化教育落后、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开展了一节“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课堂。 在“古诗文鉴赏”课堂中,志愿者潘云嘉结合当地的农耕文化,带领孩子们一起品读了《豫南刈麦》。课堂上,潘老师逐字逐句解析诗中描绘的刈麦场景,还邀请了一些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我奶奶割麦子和诗里写的‘镰飞千顷浪,汗落九秋成’的场景一模一样,所以读到这里我特别有画面感。”王梓涵同学的发言引得同学们纷纷点头。
针对“心理疏导”这一问题,志愿者张璐设计了一节“做最好的自己”心理小课堂,通过互动游戏与分享讨论,引导孩子们学会欣赏自己、接纳自己、完善自己。通过“优点放大镜”环节,每个小朋友轮流说出小伙伴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学会了正视自己的长处,为健康成长播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 苏州:姑苏同行,爱伴暑期 与此同时,服务团的志愿者崔钰雯、王炳颖、贾素芹来到苏州,以“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为主题,用英语介绍元宵灯会,以生动的语言解锁昆曲的魅力,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触摸传统文化,拓宽认知边界。 英语课上,志愿者王炳颖以“苏州灯会”为主题,结合幻灯片教孩子们认读单词和简单的短句,鼓励孩子们大胆地用新学的词句描述灯笼的颜色与图案,“This one is yellow,like a moon!”一个男孩指着图片说,课堂里响起阵阵笑声。志愿者还设计了“猜灯谜”的小游戏,将谜语与英语结合,让孩子们抢答,在互动中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在志愿者崔钰雯开展的昆曲课程中,孩子们沉浸式体验了“百戏之祖”的韵味。崔老师以昆曲六百载流转的悠长历史为经,以其清丽婉转的“水磨腔”独特韵味为纬,在孩子们眼前徐徐铺开一幅典雅精致的艺术画卷。当展示水袖、折扇等道具时,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课堂气氛一时被推向了高潮。 “昆曲既是百戏之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崔老师说,“它历经六百年风霜,依然如空谷幽兰般芬芳,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生命力。”
南通:江海情深,益起成长 在南通市,来自服务团的志愿者张卓雅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开展了“赓续红心,巧织赤诚”活动,旨在将爱国之情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红色血脉得以赓续传承。随着几根鲜红细线灵动翻飞,一颗鲜红的五角星渐渐成形。以此为切入点,张老师向孩子们展开了革命主题教育,讲述了长征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内涵。随后,张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用彩线编织五角星挂饰,彩线的交织中,一颗颗五角星慢慢展现出完整的模样,而长征精神也仿佛借着指尖的温度,悄然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五角星的五个角如同星辰般熠熠闪光。
针对“安全教育不足”这一问题,志愿者蒋玉华聚焦于“防溺水”“交通安全”“居家安全”等重点,开展了“快乐成长,安全先行”暑期安全教育讲座,结合具体案例、视频讲解等方式介绍了多种安全知识和实用技能,孩子们认真听讲,踊跃发言,积极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危险行为和应对方法。通过安全讲座,强化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将安全理念深入渗透到社区、家庭,带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暑期安全,有利于为青少年创造更安全的成长环境。 面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的诸多困境,徐如意组织其他志愿者们一起留出时间,为孩子们提供作业辅导。面对数学题的困惑、课后字词的陌生,志愿者们耐心讲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问题,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书桌前,一个个俯身讲解的身影与孩子们专注的眼神,绘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
盐城:盐渎护航,乐暖童心 最后一站,服务团成员王若僮、魏薇来到“万河之都”盐城,聚焦于“非遗传承,文脉赓续”,结合实践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系列融合了本土风情的特色课程。 在“淮剧——脸谱文化的普及”课堂中,志愿者王若僮向孩子们深入介绍了传统戏剧“淮剧”。淮剧发源于淮安市及盐城市里下河一带,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脸谱是淮剧的舞台艺术表现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地方民众喜爱。王老师以一段视频作为导入,介绍了淮剧的形成历史以及各种脸谱的意义,提升了孩子们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传统文脉的赓续。
盐城拥有“东方湿地之都”的美称,本地人利用盐城丰富的草资源,编织出各种实用器具和工艺品,称为“草编”。基于这样的特色技艺,王老师开展了一堂“草编技艺传承课”,以弥补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课堂上,老师从认识本地常见的草编原料开始,讲解这些植物在湿地环境中的生长特点,让孩子们了解草编与家乡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接着,从基础的编织手法教起,先练习制作简单的杯垫、小篮子等实用物件,再逐步尝试编织小动物、花卉等创意造型。孩子们完成的作品可举办小型展览,还能作为礼物寄给远方的父母,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在传承技艺中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同时通过作品传递亲情,寄托了思念之情。
除了草编和淮剧,魏薇老师还开展了书法课堂,旨在让孩子们感受家乡书法艺术的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同时锻炼孩子们的书法技巧。课堂时,老师以盐城本地的书法文化作为切入点,介绍盐城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及其作品。课程初期从毛笔执笔、基本笔画练习开始,选用与盐城相关的诗词作为临摹内容,既巩固书法技巧,又在诗词学习中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孩子们在笔墨挥洒中释放情绪,感受汉字之美。 此次实践活动涵盖了非遗文化、爱国精神、暑期安全及课业辅导等多个方面,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推动了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发展,为留守儿童们构筑起坚实的成长阶梯。尽管这段短暂的陪伴已画上句号,但活动中传播的文化与思想终将在孩子们心中绽放出朵朵精神之花。展望未来,我们热切期盼有更多社会力量投身其中,让每一颗留守的童心都能被温柔呵护,让每一份对成长的渴望都能迎着阳光恣意生长,共同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编织出更加绚烂多彩的画卷。(作者:蒋玉华,王若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