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现场:FOSA设计工作室内,19世纪手工制鞋工具与2025年新款鞋履设计图并置。弗朗茨身着经典勃肯鞋,指尖轻叩桌面,带着德式工匠特有的沉静节奏。) 记者:您创立FOSA时,为何将“舒适”置于品牌哲学的核心?德国工艺常强调“严谨”与“耐用”,您如何定义“舒适”? 弗朗茨(轻抚拆解的鞋履部件):在德国匠人间流传着一句老话:“鞋应是足部的第二层肌肤。”我的祖父会为顾客量脚三小时——并非仪式,而是坚信舒适的本质在于 “鞋服务于脚,而非脚妥协于鞋” 。 目睹太多人忍受磨脚的皮鞋或笨重的功能鞋,我拒绝“舒适与美观不可兼得”的论调。真正的极致舒适,是 让每处细节都读懂足部需求——如赤足踏青般自然,却多一分精准支撑;需适配不同脚型、步态乃至生活场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懂”。 记者:为实现这种“懂”,FOSA在技术上有哪些近乎偏执的坚持?例如软木材质历经15年迭代的关键突破? 弗朗茨(举起透光的软木切片):这块葡萄牙栓皮栎软木,与顶级红酒塞同源,但早期版本三个月就可能开裂—— 这对德国工艺而言是不可容忍的缺陷。 团队中一位老匠人曾言:“驯服材料如教养孩童,需耐心引导。”15年间,我们尝试37种工艺方案:蜂蜡浸润提升韧性,低温压缩锁住弹性,甚至调整孔隙率模拟皮肤呼吸。第13年,样品已通过1万步测试,但足弓支撑弧度仍有0.3毫米偏差—— 正是这分毫之差,让我们又耗费两年重塑模具。 当用户反馈“行走2万步如踏云朵”时,一切坚持终得印证。 记者:德国精工与中国智造的理念碰撞中,如何让“舒适”更贴近真实生活? 弗朗茨:曾有分歧。当中国团队提出“舒适鞋需匹配西装与裙装”时,我最初抗拒——传统德式功能鞋往往牺牲美学。但他们带我观察中国都市生活:清晨地铁通勤、午间商务会面、深夜夜市漫步, 一双鞋需征服三重场景。 这让我顿悟:极致舒适需走出实验室。2025年厚底马丁靴便是例证:保留德式矫形足弓支撑,采用中国研发的轻质橡胶底,防滑性与视觉轻盈感并存。如今我常言: 德国工艺铸就骨骼,中国智造赋予血肉——精密支撑与生活适配的融合,方为终极舒适。 记者:FOSA未来将如何重新诠释“舒适”? 弗朗茨(指向3D打印中底图纸):明年推出的智能感应模块绝非噱头。通过步态数据分析——如厨师脚部易肿胀、医生重心前倾——以3D打印定制中底, 让每双鞋成为“专属足部伙伴” 。 但技术迭代永不掩盖初心:我们永不说“舒适已足够”。祖父的训诫犹在耳畔:“鞋匠的标尺永远在顾客脚底。”FOSA的使命,是让舒适 从奢侈品蜕变为日常权利——这是三十年前握起制鞋刀时的信念,亦将是未来三十年的航标。(采访尾声,弗朗茨以德语默念质检准则“千次试穿方合格”,笑称:“这规矩,在中国同样作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