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校园里,有一支特殊的学生团队,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和智慧,扎根田野,与一株名为木姜子的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涩的萌芽到如今的硕果累累,这支由教师指导、学生接力、历经十年探索的木姜助农团队,不仅攻克了产业发展的多项瓶颈,更将中国特色植物的芬芳传向了世界。今天,我们走近团队的现任学生负责人——“05后”大学生袁柳月,听她讲述木姜子背后的故事。
【破局:从“望雌莫及”到科学育种的十年长跑】 木姜子,这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特色经济植物,其果实富含柠檬醛,在食品、医药、香料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其产业化之路却长期面临着“生长密码”的困扰。 “传统实生苗技术最大的痛点在于雌雄异株,且苗期无法辨别。”袁柳月解释道,“这意味着如果采用种子繁育,需要等待三年左右,待树木开花结果才能确定性别,生产效率大大降低,也造成了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野生木姜子品种良莠不齐,产量低、品质差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木姜助农团队的师生们毅然投身这场“十年长跑”。他们在重庆市万州区国家木姜子良种基地的帮助下,寻遍了重庆、湖北等地的山山水水,从茫茫野生资源中筛选、驯化、培育优良品种。袁柳月自豪地告诉我们:“经过我们团队历经十年的探索与积累,我们不仅找到了高产、高品质的优良品种,更率先建立了木姜子行业首个‘优树标准’,为木姜子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育种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袁柳月的前辈师兄师姐们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团队的后续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接棒:袁柳月领衔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新篇章】 学长学姐们打下的坚实基础,让袁柳月在接过“接力棒”时,肩负着新的使命。虽然嫁接技术在无性繁殖上有所突破,但优质采穗条的数量限制,仍然大大降低了优质种苗的生产效率,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如今,袁柳月所在团队,将研究重点放在了木姜子的高效无性繁殖技术——“组培技术”上。团队不仅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组织培养实现木姜子种苗的快速、大规模繁育,并成功炼苗(将生根的组培苗从培养室取出,移至室外遮阴处或温室中,进行强光闭瓶炼苗),为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组培技术是解决种苗短缺,实现木姜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她坚定地说。 除了技术攻关,袁柳月还深知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的重要性。她与团队成员注册了公司,积极探索市场运营模式。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还开通了抖音账号(见下图),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公众科普木姜子知识,展示团队的科研日常,让更多人了解木姜子,爱上木姜子。“我们希望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木姜子‘出圈’,让我们的助农成果惠及更多农户。”袁柳月笑着说。
【同行:从三峡到世界的木姜情缘】 在袁柳月的团队中,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几位外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是来自斯里兰卡的国际学生,目前在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就读。在袁柳月的帮助下,留学生们与大家一同深入田间地头,学习木姜子的生长习性、病虫害防治,参与优良品种的识别和推广。 “最开始他们对木姜子很好奇,但并不了解其价值。”袁柳月回忆道,“我带着他们一起下地,手把手教他们辨别,让他们亲身感受木姜子的魅力。”渐渐地,这些斯里兰卡学生们被木姜子的独特香气和团队的助农热情所感染,爱上了这株充满生机的植物。 “木姜子真是太棒了!它不仅能产油,还能绿化荒山。”斯里兰卡留学生张阳用流利的中文表示,“我毕业后,想把木姜子带回我的国家,种在我们的荒山上,让它也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贡献力量。”这番话,让袁柳月和团队成员们倍感欣慰,也让他们看到了木姜子产业走向世界的广阔前景。
【展望:青春助农,振兴乡村】 从最初的茫然到如今的自信,袁柳月和她的木姜助农团队,用十年青春诠释了科研兴农、技能助农的责任与担当。他们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融入了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袁柳月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木姜子领域,在组培技术、新病虫害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并不断完善推广模式,让更多农民从中受益。同时,我们也期待能与更多国际伙伴合作,让木姜子的芬芳飘向更远的地方,为全球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支由青年学子组成的木姜助农团队,正以他们的热情与专业,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故事,让木姜子这颗“金果”,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芳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