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与“无废城市”建设战略,2025年7月1日至15日,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色梦想家”社会实践队在常州市内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常州本地居民社区、天绿环农(江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武进区寨桥小学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与基层宣讲,充分了解农村秸秆等废弃物如何进行回收到资源化再利用的全过程。紧跟国家政策与方针,努力探寻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的关键途径,致力于提升大众绿色环保理念和意识,探索有机固废再生之道。 7月1日-5日,实践队事先组织进行了“绿色转化技术”的技术培训,学习秸秆和绿化垃圾生物质能转化原理(秸秆气化,绿化垃圾热解技术),并着重了解堆肥发酵工艺。随后,他们在线上开展了基层群众对绿色发展认知度的调研活动,收集数据,为接下来的探索夯实基础。 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7月9日上午,实践团队满怀热忱走进天绿环农(江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开启绿色学习之旅。
图1 座谈会破冰,成员初步了解工艺流程 许潇文 供图 技术人员马经理先带队员参观秸秆和绿化垃圾预处理车间,大家观摩粉碎、筛分、干燥等流程,了解到粉碎可增大物料比表面积,利于后续混合与微生物分解,直观认识到预处理的科学严谨。 随后在菌剂菌种库,队员学习了专用菌剂,实验负责人讲解研发流程,其中纤维素分解菌和木质素分解菌的筛选培养方法让人印象深刻:前者分泌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糖类,后者分泌相关酶破解木质素结构,为垃圾分解扫清障碍。 接着,队员来到关键的厌氧消化处理线,实地观察菌剂在厌氧反应器中的应用,分组记录温度、pH等参数,见证废弃物在菌剂作用下分解转化为有机肥原料,理解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关键。
图2 实践队实地调研发酵厂房 张采文 供图 最后,在有机肥料生产示范区,队员参观生产线、采集样品分析并体验部分操作,深入感受有机固废变有机肥的全过程及有机肥的应用效果,也被企业的环保投入触动,更坚定了推广垃圾分类和探索资源化技术的决心。 若说企业调研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那么在寨桥小学的课堂便是一场心灵的对话。7月10日下午,实践队前往武进区赛桥小学,为当地学生上了一堂关于垃圾分类的课程。
图3 实践队队员讲解垃圾分类重要性 许潇文 供图 实践队成员共同梳理了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查阅大量资料,包括垃圾分类的最新政策法规、先进的处理技术和成功案例等。结合专业知识以及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和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方式和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在讲解过程中,队员通过穿插一些实际案例和数据,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并且组织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互动游戏以提高教学效果,发放小奖品鼓励参与。 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教学宣传效果良好。课程结束后,队员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垃圾分类,从自己做起,带动家人和朋友共同参与。
图4 同学们在课堂上激烈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谌兴媛 供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月11日至15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常州公园街道、市民广场、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域,开展了深入的宣传和实地走访,从而更全面地掌握市民对绿色发展及垃圾分类的认知和实践情况。团队成员们在人群中穿梭,与居民进行亲切交流,了解基础情况,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并且团队还分发自行制作的主题海报等宣传物料,内容涵盖垃圾分类标准、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基础知识及日常环保小技巧。 在进行宣传与调查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不少居民对垃圾分类有个大致了解,但问到关于新型垃圾等最新的环境问题时大多都是了解甚少。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分类不准确、投放不规范等。通过面对面讲解,队员们向居民普及垃圾不当处理的危害、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同时耐心解答居民提出的分类困惑和环保疑问。队员们还与居民们探讨了对当下绿色发展的看法,居民们纷纷表达了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也对未来绿色发展充满期待,希望能有更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助力绿色生活。 在这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实践之旅中,常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不仅强化了废弃物资源化的理念,将了解到的固体废物处理知识,在农村秸秆和绿化垃圾的处理上得到了实践。还将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了更广泛的人群,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他们以青春的力量,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在美丽中国的道路上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相信在社会各方的持续努力下,垃圾分类和绿色末端处理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垃圾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也将稳步推进,我们的家园将变得更加绿色、和谐、美好。(通讯员:吴江琪,杜海燕)
图5 实践队结束基层调研合影留念 杜海燕 供图 |